減負,不如從改變考試做起
摘要: 我們如此焦慮,痛恨考試,卻又如此迷戀考試。于是,當學校極力將競爭、壓力排除在外,我們卻在另一個地方將它重新拾起。不少孩子已習慣在兩個看似割裂的環境中轉換&m
我們如此焦慮,痛恨考試,卻又如此迷戀考試。
于是,當學校極力將競爭、壓力排除在外,我們卻在另一個地方將它重新拾起。不少孩子已習慣在兩個看似割裂的環境中轉換——工作日在學校接受素質教育的熏陶,休息日在培訓班接受應試教育的訓練。
任你如何抱怨,但誰敢特立獨行?負擔,哪里不存在?小升初不考,可中考、高考還是要考,這負該怎么減?
當教育均衡正在改善之中,當教育特色正在尋求之中,對焦急的家長而言,不計成本地在這種“不得不”的辛苦中掙扎就是一種心安,就是一份保險。
表面上是升學制度問題,背后卻是公平的教育制度、經濟制度、管理制度等的欠缺,是改革、探索、創新力度不足,不足以讓家長和學生產生信任與信心,故而只能在這個怪圈中隨波逐流,且不斷升級。
減負,是沉重的問題。絕不是單線條的思考,也絕不是減法就足以給出答案。當有過越來越多的國際比較和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我們也逐漸明晰,既不能以過重負擔為代價獲得高分,也不能以犧牲成績為代價來衡量表面化的減輕負擔,難的是如何做到恰到好處。
有教育,就無法脫離考試。或許,考試改革就是順應家長思路最好的變革。考試并非萬惡之源,重新認識什么是考試、什么是好的考試,改造我們的考試,從單一考試向多元評價轉變,考試才會有價值,也才不會被人誤解。
減負,不是對考試、作業簡單地拒絕,誤解恰是源于我們對考試、作業理解的單一。考試何為?也許是為檢查學習效果,但客觀上出現了排名,給學生排名,給老師排名,給學校排名……于是,我們的學習,便成了為考試而學,而這樣的考試深深地綁架了中國的教育,傷害了無數的人。當分數越來越高,孩子們卻越來越迷茫,“空心病”患者越來越多。一方面,我們需要改變應試教育背景下考試被異化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也不必把考試妖魔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記得一位專家講述一位學生參加“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考試之后感受的故事。學生在試卷上寫道:“看到這張試卷的第一眼,我就差點哭了。題型很新,題目很活,基本偏向于開放性試題,作為應試教育產物的我,真的欲哭無淚。學了兩年的競賽,從來沒有接觸過類似的題型,也沒有想過這種不止一種答案的題該怎么去回答。”
是的,世界上原來還可以有這么一種和應試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這種感覺就像是荔枝,外面的殼看起來很難吃,但是剝開以后發現很誘人,咬下去特別好吃……”如果,試題有這樣“痛并快樂”的誘惑,怎能不期待?然而,精確、具體的數據的收集、分類、整理、統計、分析好的考試是什么樣子,我們并不知曉。好的考試又不是憑空出現,是來自學習比較,來自學習方式的變化,來自教學理念的改變,而這種改變,需要校長、教師的勇氣和擔當,需要更多清醒教育者們大無畏的探索。
因之,減負不是糾結于詞語,斤斤計算學習的時間,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智慧勇氣來破解。不如就從一道好題,一份好的試卷開始,它會引導我們的學習,可以不再拘泥于書本的一字一句,可以走向更廣的生活,走向身體的舒展,走向自由的閱讀,走向深深的思考,走向對求知本身的迷戀,走向對每一個美好事物的向往。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光明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