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渤:吾鄉吾民與我同在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吾鄉吾民,也就是我的父老鄉親。這或許是我一種固有的戀鄉情結。我到過陜北,去過沂蒙,回來后再看看,感覺就是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所謂的“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吾鄉吾民,也就是我的父老鄉親。這或許是我一種固有的戀鄉情結。我到過陜北,去過沂蒙,回來后再看看,感覺就是不一樣。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外面的世界如果說是一首首白話詩,那我的豫南便是一首首的七律和五絕,頗耐咀嚼。 ——周一渤
周一渤
攝影家周一渤出生在確山縣農村,他是一位出色的詩人、成功的攝影家,也是一位有影響的策展人。他對駐馬店這片故土充滿深情,他的鏡頭長期聚焦這片山水田園、父老鄉親。他的《吾鄉吾民》作品,是他本土紀實攝影的代表之作,拍攝時間跨度20多年,見證了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巨大變革。作品內涵豐富,情感深厚,喚起了天中父老、中原兒女的鄉愁。近日,記者走近周一渤,看他如何用鏡頭穿透鄉愁,傳達真摯的情感。
11月22日,我市迎來首場降雪,雪花飄飄灑灑從天而降,親吻著久別的大地。市群眾藝術館里,《吾鄉吾民——周一渤本土紀實攝影作品展》展出的《摘豌豆角的老人》《元宵節玩燈的孩子》《插秧的男人》《掰玉米的女人》……一張張照片,把人們溫暖、豐盈而寶貴的情感推向高潮。
“看了吾鄉吾民,想哭。”“這些照片就像時光隧道,帶我們回到已經消失的過去”…… 翻開留言冊,樸實的語言透露著深沉的情感,記者仿佛被時光穿梭機帶回照片中那一幕幕熱鬧的場景。
“王瑩,是你嗎?”記者背后有人問。“哦,周老師,是我。”記者慌忙把思緒收回,周一渤已經站在了記者面前。一頂灰色的帽子把頭包裹得嚴嚴實實,一件長過膝蓋的黑色皮大衣配一條暗藍色圍巾讓他看起來頗有精神。“果然很會搭。”奇怪,記者怎么突然冒出了一個與采訪毫無關系的總結?
我熟悉,我體驗,我表達,我拍攝
“也許是土生土長的緣故,飛出這片林子在天空下盤桓之后,重新投入老窩的森林,才發現她的豐腴和醇厚,硬朗和堅韌,身前身后,屋里屋外,田間村頭,路邊街巷,到處都是獨特的景致,用老朋友、以拍攝鄉土中原著稱的攝影家張惠賓的話說,那就是到處有撿拾不完的‘詩行’。就這樣一路拍下來,這些年竟也有了數千張底片的規模。在這數千張的底片中,自然就少不了我的父輩們、兄弟姐妹們以及親戚鄰里們。因了他們的緣故,他們的感情、思想、生活、理想、渴望乃至希冀,和我的就都是重疊在一起的,對應的或者說是統一的,血肉相連的,所以,我熟悉,我體驗,我感觸,我表達,直至我拍攝。我的故鄉就在這片深厚的黃土地上。這里的每一顆泥沙每一粒塵埃都來自黃河和淮河。我要把自己所有的思想、愿望、情感與表達,都裝進鄉間攝影里:里面有故土父老的精神負載,也有鄉親與土地的關聯。”和記者面對面交談的周一渤像極了一個深情的漢子,眼光掠過自己的作品,一臉的溫柔。
據了解,《吾鄉吾民》展覽的187張照片所有的表述,都是豫南農村所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人與土地、生存環境的千百年來血水相融的依附和關聯,人與人之間那種和諧與輕松的關系,乃至人們對待生活的安適與隨意、隱忍與不屈、坦蕩與包容的態度。同時,也有在經歷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企業化發展、土地流轉、新農村與城鎮化建設、工業化轉型、打工社會的形成等劇烈變革之后的種種景觀與情狀,凸顯出天中兒女的開拓能力。其實,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最為重要而又光亮的一部分,正是天中文化最為粗壯而充滿活力的根。
“我們的鄉情與鄉愁就來自于這種根脈。然而,我們更應該弄清楚的是鄉情與鄉愁,不是固守原始和傳統的東西,它應該是我們昨天的財富、今日的靈魂、未來的方向。它更是我們當代生活中的一種權利、一種底色、一種態度、一種追求。”周一渤告訴記者。
攝影可讓人表情達意
周一渤告訴記者,他與著名電影演員牛犇是一對忘年交。1994年,他所在的單位拍攝了一部電視劇,由牛犇主演。做宣傳工作的他有了與牛犇接觸的機會。在確山招待所,周一渤為牛犇拍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在《中國攝影報》頭版發了半個版,圖文并茂。然后,近20家報刊發表了牛犇的這張肖像。
后來,牛犇特意囑咐周一渤為他洗印了30張5英寸照片,他準備作為禮物簽名送人。牛犇告訴周一渤,這是他最滿意的照片。這張照片周一渤也很滿意。這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又會寫詩的周一渤深深感到,攝影也能表情達意。
“從那以后我明白,詩人、作家可以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訴求、感情和希望,而照片也能從視覺上表現出一個攝影人的想法和他對攝影的認識,以及通過鏡頭表達他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觀察感受。”周一渤說。
“我從來不靠技巧拍照片。我鏡頭里的父老鄉親是最自然最樸素最平和的狀態。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所以我很容易與他們溝通,并輕易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周一渤說,他第一張滿意的攝影作品是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遠處是村莊,近處有一個村婦在河邊洗衣服,猛一看好像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是,仔細看就會讓人備感親切,她讓我們想起我們的娘、我們的家鄉。一部陪了他15年的相機用平實的鏡頭記錄了他與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的深切情感。
現在,周一渤是職業攝影師、攝影批評家、獨立策展人、專欄作家、詩人、駐馬店市史志辦攝影部主任、黃淮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特邀編輯、新浪圖片專欄作者、騰訊圖片合作策展人,他還是《人民攝影報》《中國攝影報》、香港《華人》專欄作家等。周一渤的經歷告訴我們,他不單搞攝影,還是一個“多面手”。
2004年,周一渤離開家鄉,來到京城做起了“北漂”。他的工作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攝影。更幸運的是,他一到北京就進入了國內最高層的攝影圈子,常?;燠E于名家大腕之間。這對于周一渤來說,無疑就是“一種高端進修”。因為工作的原因,他走遍大江南北,翻過三山五岳??墒?,無論他走到哪里,心底最親切最柔軟的那部分仍然深藏著他的吾鄉吾民。
“家有老人,兒女不遠游。”2013年7月,周一渤結束了在湖南吉首的攝影講座活動后回到了家鄉。他說“故土難離”,何況老家還有年邁的父母,還有吾鄉吾民。
拍照是感情和人性的視覺化
先是膠片拍攝,后是數碼攝影,周一渤跑遍了駐馬店所有的縣城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鄉鎮,拍遍了天中大地上的山川、河流、水庫……積累了至少5萬張膠片及數碼照片。
“無論我走到哪里,也無論我處于任何境地,只要有吾鄉吾民與我對話,在這情感世界里豈止是虛無的誠摯,再遠的距離也都被一種別樣的親近消弭了所有的空間。”周一渤在他的展覽前言里寫道。
駐馬店市史志辦主任趙心田是一位對影像記憶留存歷史有著深刻理解的史志學者,而市群藝館館長薛水生更是一位對地方傳統文化情有獨鐘的人,他們對于地方文化傳承的職責與使命,與周一渤的對于故土的文化情結一脈相承,然后一拍即合,才有了“鄉土天中”系列展覽的長期合作項目?!段徉l吾民》兩部分展覽的結構是一種時間的存在,也是一種感知。前后的表述具有延展、對比、補遺、解構、說明、闡釋的關系,互為因果。
“周一渤影像突出了兩個特點:第一,河南性。第二,紀實影像的堅守在當下的價值。”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于德水在研討會上對《吾鄉吾民》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于德水說:“所謂的河南攝影,在這么多年里,一直是以紀實影像稱譽全國,在國內業界贏得了高度的尊重。河南攝影更主要的力量也恰恰體現在紀實影像這一塊。周一渤這么多年來,一直在默默地以一種非常強韌的態度,從事這樣一種攝影實踐,這里面就體現了一種河南性。”
“再一個,周一渤影像的河南性還體現在表現方式上。他的整體影像河南性非常突出。首先沒有那些花枝招展、花拳繡腿等形式上的一種嘩眾取寵的東西,非常樸實的紀實語言,這是典型的河南性。其次是他表現的對象。對河南人的這樣一種精神、操守的表達。還有就是作者攝影的姿態,他的價值取向。他沒有居高臨下,俯瞰眾生的姿態,他不是這樣的人?!段徉l吾民》,他就是其中的一分子。這就取決了他整個價值、情感、立場。”于德水說。
對于今天的中國,紀實仍然非常需要這樣一種文化關照的影像方式。從攝影出現以來,人類的歷史是可視的,紀實攝影的價值恰恰就在于此。你再多的觀念攝影表達,也無法重現歷史,那是攝影家個人精神層面的一種再現。他缺乏一種客觀的歷史現實的再現。這是紀實攝影在當今這個時代仍然具有它的價值和意義的一個重要的依據。
縱覽周一渤的本土影像,可以看到他總是以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以及人與時代為主體,同時攜帶著濃濃的鄉情,這正好印證了他“非關人性,不摁快門”的理念。鄉情召喚鄉土重建,鄉愁期待城鄉共生。
“希望《吾鄉吾民》能給父老鄉親帶來這些寄托:眷顧、回望、銘記、珍惜、前行!”這是周一渤影像背后的夙愿與“最大價值”。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