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技術“轉業”要過產業關
摘要:原標題:軍用技術“轉業”要過產業關如何與市場需求、渠道對接,提高“性價比”,一直是實現軍用技術市場化、產業化的最大難題。11月17日—18日,
如何與市場需求、渠道對接,提高“性價比”,一直是實現軍用技術市場化、產業化的最大難題。
11月17日—18日,第四屆上海軍民兩用技術促進大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上海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展同期舉辦。本次展覽,共有120家單位參展,展示了500余項最新的軍民融合科技成果。以天、空、地、海為主軸,以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關鍵元器件等為重點,展示了上海、華東地區和國內外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成果。
大幅降低技術成本
據計算,發射一顆1000千克重的人造衛星,費用至少需1億美元。軍用時可以不計成本,但在民用、商用時就不得不考慮這一因素。微小衛星的出現,讓低成本衛星成為現實。微小衛星,指的是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衛星,其中微衛星重10千克至100千克,納衛星僅重1千克至10千克,最小的飛衛星的重量可以達到0.1千克以下。據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最便宜的衛星成本可以做到幾千元左右。微小衛星因其低成本、高性能、短周期研制等優勢,可以快速布局數十顆甚至上百顆衛星組成的星座,為高分觀測和萬物互聯提供重要補充。
此外,創新研究院自2014年起自主研發了一款通用衛星平臺:“土豪金”配色,立方體結構,重約25千克,可負載10千克至30千克。該平臺采用母版插槽拓展、通用總線、結構一體的形式,六個表面均有通用安裝接口,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靈活地拼接各種模塊。如換上分辨率優于2米、幅度優于15千米的可見光相機,平臺就變成了智能高分遙感衛星。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使批量化生產和一箭多星發射成為可能,進一步促進了民用衛星在多領域的應用拓展。
無獨有偶,曾經應用于戰爭物資管理的射頻識別技術,如今以多種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交通卡、電子門票、圖書管理。據悉,如今一張“電子標簽”成本最低可以降到5毛錢左右。
針對民用需求,越來越多的軍用技術正在變成“物美價廉”的民用產品。
形成完整產業鏈
軍用技術產品“性價比”提高的背后,是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形成,軍民融合正呈現深度發展格局。
軍民融合射頻識別產業技術發展是上海市科委與原總裝電子信息基礎部的一項重大合作。早在2009年,為了推動該技術的產業化發展,上海張江國際射頻識別產業化基地和國家射頻識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充分發揮上海集成電路及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圍繞突破射頻識別核心技術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近年來,聯盟堅持政產學研用的軍民融合協同創新體系,通過聯合攻關,實現了軍用標簽國產化,建設了軍用標準第三方檢測服務平臺,促進了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及成果轉化等要素的雙向互動。
作為此次展區之一的西虹橋北斗產業基地,2014年在上海市青浦區由總裝備部和上海市政府聯合授牌并正式運營。成為國內第一家以位置服務創新應用為核心的導航產業園。一園三區,分別是創新孵化區、總部研發與商貿區、配套生產加工區。近3年來,園區集聚了上海導航領域10余家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超額完成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長三角衛星導航應用示范工程”的建設任務,已建立重點車輛監控、大眾位置服務、社區校正監管、智能公交和航運、高精度服務、WiFi室內定位等六大系統,建成了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重點實驗室、北斗產品檢測認證中心、中國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三大產業支撐平臺。北斗示范應用項目剛剛通過部市聯合驗收,以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北伽導航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創新成果和產品集中亮相。(記者 王春)
(責編:陰重宇(實習生)、賀迎春)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