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明年上半年發射
摘要: “神十一”回家 航天員首次自主打開返回艙門天舟一號明年上半年發射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明年啟動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乘坐專機從內蒙古平安飛抵北京。在完成3
“神十一”回家 航天員首次自主打開返回艙門
天舟一號明年上半年發射
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明年啟動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乘坐專機從內蒙古平安飛抵北京。
在完成33天的太空生活后,北京時間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自己打開返回艙門,報告身體狀態良好。這也是第一次由航天員自主打開返回艙門。隨后,兩名航天員進入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
中國戰略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透露:目前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正在總裝測試,計劃2017年上半年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
首次自主打開返回艙門 將進入醫學隔離期
18日下午1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出返回指令,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此后,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開啟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13時11分,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飛船啟動返回制動程序,開始朝著地球飛來。
13時42分左右,飛船進入黑障區。由于和大氣層的高速劇烈摩擦,在返回艙表面會產生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會屏蔽掉所有電子信號,出現黑障現象。這時,返回艙與地面暫時失去聯系,不管是聲音、圖像還是遙測信息,全部中斷。這對飛船和航天員的心理都是嚴峻的考驗。這一段“最難熬的時光”大概持續4到6分鐘,直到返回艙距離地球約40公里高的地方,黑障才會消失。5分鐘后,返回艙主降落傘打開。
14時許,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用洪亮的聲音匯報:“狀態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這次出艙前航天員是自己動手打開了艙門,并自行打開束縛帶。出艙后,兩名航天員高興地和人們揮手致意。
航天員在艙外停留了不到2分鐘,即被轉運至醫監醫保直升機。以往在艙內進行的重力適應過程,這次改為在直升機內進行。“因為經過改裝的醫監醫保直升機能提供較為適宜的溫度,而艙內和艙外太寒冷。”指揮部副指揮長李軍智介紹,兩名航天員將進入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
此外,中國戰略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紹,太空養蠶、水膜反應和雙擺實驗這三個項目在太空實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太空養蠶試驗,6只蠶寶寶中,5只順利結繭了,水膜反應試驗順利生成了薄膜,雙擺試驗也完成了運動影像的攝制。
首艘貨運飛船明年上半年發射
據王兆耀透露,目前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正在總裝測試,計劃2017年上半年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隨后將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試驗,進一步驗證掌握空間站建造運營相關關鍵技術,全面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而后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運營,登月方案目前正在論證。
王兆耀表示,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是我們國家全新的飛行器,主要承擔為空間站運送一些消耗物品,航天員的消耗品、吃的用的、推進劑、維修設備、維修器材和實驗載荷設備,并且下行銷毀一些空間站的廢棄物。
2017年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介紹,關于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選拔的總體方案,計劃在2017年正式啟動。隨著空間站工程任務的啟動,未來的建造和運營需要我們中國有一支規模合適、結構合理的航天員隊伍。
“我們這次為了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要,選拔的范圍會擴大,不僅要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出航天駕駛員,還要從航空航天相關技術的專業領域中選出工程技術人員,擔當航天飛行工程師的職責。這個工作目前進展比較順利。”黃偉芬說。
此外,王兆耀表示,將把后續載人航天的規劃,以及提升中國載人航天的核心能力水平的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同時進一步完善有利于載人航天創新發展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
揭秘
包傘過程
18日下午,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搭載著兩名航天員翩翩降落,一頂紅白相間的巨型降落傘拖曳著它,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了解到,神舟飛船降落傘主傘面積約1200平方米,全部展開后可以覆蓋三個籃球場。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體態卻十分輕盈,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攏后體積還不到200升,可以塞進普通家用冰箱。這就涉及到聽起來簡單、卻有著很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包傘。
包傘流程有幾十道工序,主要操作有:晾傘,用于釋放材料內應力和清理多余物。疊傘衣,將傘衣按順序整理。梳理傘繩,確保任意兩根傘繩不出現交叉或纏繞。整理傘包、裝填降落傘、封包、稱重。每一步過程都影響著巨傘怎樣裝進“冰箱”。包傘多達96根、單根長約50米的飛船降落傘傘繩該如何理順?508所工作人員介紹了訣竅。
首先,傘繩采用特殊材料制成,表面光滑,本身就不容易打結。其次,工作人員會用一種叫梳繩夾的工具,將傘繩按照編號順序依次排列,每12根一組,從頭梳到尾。梳理后的傘繩就可以整齊有序地排列在傘包內,保證在拉出時不打結不纏繞。
要將傘衣、傘繩和連接吊帶等部件全部填進傘包,靠人力無法完成,需要15噸重的壓力,這大約是兩頭大象的重量。工作人員也有一頭“鋼鐵大象”——壓力包傘機。包傘過程中,需要人工與壓力包傘機相互配合,用包傘機壓實,再手工裝填。反復數次,才能把降落傘全部裝進傘包。
由于傘衣傘繩是在壓力包傘機的巨大壓力下塞進傘包內部,當包傘機壓力撤除,傘包內壓實的傘衣傘繩會隨之膨脹。而封包需要在壓力解除,傘衣還未膨脹的一瞬間進行。這時,兩名操作人員用同等力量同時抽緊封包繩,繩環達到規定尺寸后,由第三名操作人員將其系牢。過程雖短,卻很費力。“不亞于在健身房鍛煉兩小時。”操作人員介紹。
景海鵬陳冬駐留太空33天 創下多項“第一”
科研人員展示從太空返回并開花的擬南芥。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駐留33天,其中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工作生活30天,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包括在軌維修在內的技術試驗及科普活動等數十項工作,創下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紀錄。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航天員創下了多項“第一”。
第一次完成中國人在太空跑步
航天員陳冬和景海鵬完成了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健身跑。然而,第一次在宇宙中跑步并非易事,陳冬表示,最開始根本跑不起來,“直到第三天,景海鵬師兄跑起來了,還跑了一小時,地面工作人員對我們的要求是半小時。”在實現太空跑步之前,陳冬和景海鵬主要是通過蹬自行車來進行健身的。陳冬感到在天上蹬自行車和地面完全不同,“有點像是躺著蹬的感覺,不太容易使勁,還挺累的。”陳冬說。
景海鵬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太空飛行,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迄今飛得時間最久、次數最多、高度最高的航天員。
第一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33天中,天宮二號上航天員參與進行的一些前沿實驗,也是為未來的長期駐留做準備。此次在軌植物共做了27天的實驗,從第一天植物裝置的組裝,到澆水、在軌的播種、鋪地膜,所有的程序都由航天員完成。這次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中科院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恒說:“人類未來要星際旅行、移民外星球,首要任務是解決食物自給、氧氣和循環水等問題。”這次隨天宮二號進入太空的擬南芥和水稻等高等植物培養實驗,就是要研究地球上的植物是否可以克服太空微重力等極端環境影響,在太空環境中正常生長。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在不提供補給的情況下,航天員依靠自己種植的糧食和蔬菜,真的可以在太空中存活500天。
蠶寶寶在太空吐絲結繭
此次太空飛行任務中,有6只可愛的“蠶寶寶”和航天員一起進駐天宮,它們是科學家培育改良的品種“秋豐白玉”。“太空養蠶”是這次飛行任務中一個有趣的實驗,這也是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共70多個實驗中脫穎而出的獲獎項目。
6只蠶寶寶中有5只已經吐絲結繭,它們被放到冷藏箱,和航天員一起返回地球。
第一次進行腦機交互實驗
由意念控制的“腦機交互”實驗更是一項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前瞻性實驗。“腦機交互”是采集被試者的腦電,提取特征,識別命令,進行控制。這是國際上首次在軌進行“腦機交互”技術空間適應性測試。
黃偉芬表示:“在未來空間站航天員長期駐留時,我們希望腦控技術、眼控技術、手勢識別技術等新型交互技術能夠得到應用。”未來,人和機器人可能要協同工作,一起飛向外太空。
第一次天地聯講科普課
駐留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期間,景海鵬、陳冬與地面上的航天員王亞平一起為全國青少年錄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課”,這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堂“天地聯講科普課”。
科普課的主題是“太空一日”。3位航天員分別在太空和地面向觀眾介紹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一天。景海鵬和陳冬回答了小朋友的問題,并表演了在失重環境下遠程喂投食物、打太極拳、倒立等高難度動作。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