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正陽縣感受老渡口的滄桑巨變
摘要:走進正陽縣大林鎮感受老渡口的滄桑巨變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胡世寶 文/圖 曾幾何時,擺渡人搖著槳在河道上穿行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
走進正陽縣大林鎮
感受老渡口的滄桑巨變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胡世寶 文/圖
曾幾何時,擺渡人搖著槳在河道上穿行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的渡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老渡口清初就有了
“這個位置就是當年的江埠口。當時的水面很寬,江埠口是淮河岸邊較大的渡口。”該鎮江灣村72歲的江正關說,世事變遷,曾經往來穿梭的渡船如今已不見蹤影,當年的渡口一片靜寂。
江正關是一位老船工,他告訴記者:“我十八九歲時就在淮河上撐船了,聽老一輩說,這個渡口在清初就有了。從這里向北可以到開封,向南可以到武漢。”這里見證了江灣村的一段歷史。
“大軍南下時就從這個渡口經過。”江正關說,當時,江灣村家家戶戶都住有解放軍,經過協調調過來幾十只船幫助解放軍從這里渡淮河。
船工風雨無阻擺渡
江正關講,江灣村的男勞力都會擺渡,3戶分一班晝夜不停。
“我喜歡上夜班,可以掙一些錢買煙吸。”該村黨支部書記江正好講起當年擺渡的情景很興奮。
“我還救過一個人。”該村71歲的江正雨說,有一年夏天有兩個人過河,其中一個會游泳,下水渡河,不幸被淹,是他第一時間發現后把那個人救了上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年前,江埠口還很熱鬧,兩岸的村民及商人也比較多,往來也很頻繁,開始是小船,一次只能乘坐20人,后來村民買來大船,一次能坐四五十人,后來可以一次運兩輛汽車。
“這個渡口成為江灣村民的主要收入,養活著江灣幾代人。”江正關說,“老渡口給江灣村民留下很多美好記憶。一天要擺渡很多回,一般要運送一兩千人,到了農閑旺季一天要運送兩三千人。政府對河道航運也越來越重視,還成立了組織專門管理河運,并組建了專門的船隊。”
記憶中的江埠口
“沙灘、垂柳,還有清清的河水,一些鳥在頭頂飛來飛去,這里真漂亮。”江正關說。
“以前村民每年大年初一都要祭河神。”江正關說,每年的正月初一,村民來到河邊,把紅花綁在船上,在河邊將貢品奉上,由領頭人進行供奉、唱祝詞,然后大家一起燒紙錢、放鞭炮。祭祀結束后,再舉行船只下水儀式,以祈求平安。
1995年末,在原渡口位置上開始修建淮河大橋,1996年這個公路橋修通以后,江埠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渡口的往事也漸漸地演變成了老一輩江灣人口口相傳的故事。
“我們農閑的時候還會來這里回憶當年的情景。”江正雨說,老渡口是村民抹不去的記憶。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