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攜人工智能研究癌癥耐藥性
摘要:圖片來自網絡據計算機世界網站近日報道,IBM公司的“沃森”人工智能將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及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攜手,研究數千個對癌癥藥物產生耐
圖片來自網絡
據計算機世界網站近日報道,IBM公司的“沃森”人工智能將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及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攜手,研究數千個對癌癥藥物產生耐藥性的病例,希望通過厘清耐藥性產生的機理,研發新一代抗癌藥物和療法。
布羅德研究所基因組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解釋稱,盡管有越來越多的療法能抑制癌癥數月甚至數年,但大多數癌癥最終仍會卷土重來,部分原因在于腫瘤發生了變異,產生了耐藥性。該研究所負責人艾瑞克·蘭德表示,美國每年約有60萬人死于癌癥,其中耐藥性是“罪魁禍首”。盡管科學家們已為少數癌癥病例找到了耐藥性產生的原因,據此研發出新療法,但大多數癌癥病例的耐藥性還未被完全理解。
有鑒于此,IBM和MIT以及哈佛大學發起了一項新的為期5年、投資5000萬美元的癌癥基因組計劃,對數千個抗藥腫瘤進行研究,并利用“沃森”強大的計算和機器學習能力幫助理解癌癥如何對藥物產生耐藥性。所有資助來自IBM公司。
按照計劃,布羅德研究所將測出那些最初對癌癥療法有反應但最終產生抗藥性的腫瘤基因組序列;然后使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室進行大規模的癌癥抗藥性研究,找到腫瘤的“軟肋”。之后,IBM的科學家將使用“沃森”分析這些數據并確定基因組模式,幫助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們預測藥物的過敏性,以及哪些腫瘤可能對哪些藥物產生抗藥性。
本月初,IBM和奎斯特診斷公司發起了“沃森基因組學”研究。這是“沃森”在基因組學領域的最新應用,將認知計算同腫瘤基因組測序結合起來。科研人員利用“沃森”研究匿名病人的數據,更好地理解癌癥耐藥性背后的分子機理,解決癌癥基因組學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促進個性化醫療的發展。
IBM研究認知解決高級副總裁約翰·凱利說:“我們希望,這一努力能產生重大突破,未來病人能擁有更多治療選擇。”(記者劉霞)
(責編:陰重宇(實習生)、賀迎春)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