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如何從“量變”走向“質變”
摘要:盧澤華目前,中國汽車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面對機遇,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開始發力,并取得不俗成績。根據中汽協剛剛發布的數據,9月份,中國市場銷量增幅超過50%以上的車企
盧澤華
目前,中國汽車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面對機遇,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開始發力,并取得不俗成績。根據中汽協剛剛發布的數據,9月份,中國市場銷量增幅超過50%以上的車企分別是長城、吉利和長安,均為中國汽車品牌。其中,長城主力車型哈弗H6當月銷售5.33萬輛,增幅高達74.49%。福布斯網站也在日前刊載評論稱,中國汽車品牌正逐漸追趕外國品牌,中國汽車買主已經意識到,中國汽車品牌不但在質量上可與國際名牌汽車媲美,在價格上也更為實惠。
銷量的提升顯示人們對中國汽車品牌認可度的增加,但這種“量”的增長還遠未引起“質”的變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幾年,中國汽車品牌上市的產品不勝枚舉,但真正家喻戶曉的并不多,而驅動用戶購買國產汽車的主導因素仍然是性價比,而非品牌效應。
那么,中國汽車品牌相對于國外品牌缺少什么呢?
獨特個性缺失,恐怕是阻礙中國汽車品牌成長的一大因素。當消費者談論起某款汽車,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其鮮明的品牌形象和突出的車型特點,而中國汽車品牌卻鮮有在核心技術和工業設計上給人耳目一新的產品。同時,在中國市場上,還充斥著大量“山寨”國外汽車品牌的產品,依靠雷同設計和低價策略,有的車型會在短期內獲得銷量,但不會被消費者記住和認可,最終也只能曇花一現。
缺乏綜合實力,也是中國汽車品牌的一大短板。長遠的競爭,拼的是深厚的綜合實力和資源整合能力。這既包括技術創新、質量控制等“硬實力”,也包括品牌建設、售后服務等“軟實力”。在這兩個方面,中國汽車品牌顯然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品牌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消費者的情感價值。當某個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高于其他品牌時,消費者就會愿意為這個形象買單。而在大部分人潛意識中,中國汽車品牌無論銷量如何,其本身都不夠“高級”,造成中國汽車品牌認同度的長期低迷,也是國產汽車未能從“量變”到“質變”的癥結所在。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正悄悄孕育著變化。隨著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車主對中高端品牌寄予厚望,甚至許多豪華品牌也快速“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對中國汽車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擺脫過去的低端印象,爬坡過坎,走向中高端市場。
然而,相對于國外品牌和合資品牌,中國汽車品牌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成熟的制造體系和堅實的市場基礎,大部分國產中高端車也都陷入市場不買賬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是在低端市場的一畝三分地上抱團取暖,還是抱定壯士斷腕的勇氣在創新和實力積累上闖出一條新路徑,已經成為中國車企面臨的選擇。在這個選擇面前,我們期待,后者將會扛起未來中國汽車行業大旗,引領中國汽車品牌由“量變”走向“質變”。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