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愛情解析
摘要:1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文學主題,也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千百年來有關愛情的神話故事數也數不完,她使人們向往、追求、渴望、期盼、愉悅、幸福乃至傷心、痛苦…&hellip
1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文學主題,也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千百年來有關愛情的神話故事數也數不完,她使人們向往、追求、渴望、期盼、愉悅、幸福乃至傷心、痛苦…… 可如今在學生時代“早戀”卻成了極為熱門的話題。在“戀”這個厚重而圣潔的字前加上“早”則一落千丈,變的分文不值,甚至有些罪惡的感覺。“早戀”這個詞,提起來似乎總是有那么一點點不自然,甚至充斥著隱隱的不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下早戀到底是什么意義。什么時候戀愛叫“早”?說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戀愛為“早”,相信誰也不會點頭。說不到戀愛年齡的戀愛為 “早”,那么又如何界定戀愛年齡本身?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早戀這一既模糊又尷尬的概念流傳起來。所幸的是,為適應新詞新語產生的現實而以增加新詞語為首要宗旨的最新修訂版《現代漢語詞典》,卻拒收“早戀”與“早婚”、“早育”為伍。既然詞典上沒有收錄這一詞語,那我們又如何定義呢?下面是我從一本有關早戀的書上看到的定義“早戀是未成年男女過早的建立戀愛關系的行為。”上述的過早又使人困惑了,到底什么算是過早呢?現在對于早戀大家都習慣從年齡上去分辨。我倒認為,戀愛是不是太早,不應單純從年齡上看,而要從心理發育成熟的程序來判斷。如果對愛情的真實含義有深刻理解并具有了愛的能力,承諾并有能力兌現愛情帶來的義務和責任,那么此時的愛,就不算早。反之,或可說是早。但現在很多學者們認為“早戀”這個詞并不科學,西方社會學研究者將十二三歲到19歲的青少年的戀愛行為稱為青春期戀愛。相比之下,這一用語既給出了明確的時間定義,又未加道德評價。我也同意這種叫法——“青春期的戀愛”。也希望大家以后能改口,使我們的用語更科學、更人性、更沒有強加上去的道德批判色彩。相信大家現在對早戀其內涵應該有了一定的新認識,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如今社會各界對早戀的看法以及早戀的狀況。
我國一直對戀愛有些閉塞,盡管有些學者現在提出在唐宋時期出現過所謂的“性開放”但無明確資料,也不是我們所要談論的就不予以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封建思想的影響80年代前只要在校生的戀愛是完全被禁止的,8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社會的態度發生了一些變化,對大學生談戀愛既不禁止,也不提倡,但大學生已可以說身心都已成熟,所以這時候的戀愛我認為完全稱不上是早戀。但對中學學生戀愛的態度全幾乎沒有變化,仍然視之為不良行為,甚至是罪過??蓪τ谠鐟俚漠斒氯藗儏s完全不這樣看。有一對某中學早戀情況的調查研究表明:86.7%認為對早戀不應加以指責;63%認為能夠在最美好的人生花季遇到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是美好的,90%對于愛情的幻想來自于書籍、電視與網絡,他們期待著轟轟烈烈地愛恨,無須壓抑自己的情感。另外,77%認為中學時代發生的愛情不會影響學業。此調查雖片面了些,但也足已顯示學生對早戀的一些看法。下面我們再來看下早戀在學校的出現幾率,以下是1991年,有關部門對廣州市部分中學生的調查情況:有15.2%的中學生已結交專一異性朋友;據“廣州市中學生心聲熱線電話”反映,在所接聽的咨詢電話中,12.81%的 學生正處于戀愛或“暗戀”狀態,有30 %的學生正受著異性交往、早戀及青春期“性問題”的困擾;據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對廣州市青少年的婚戀狀況的調查數據表明,在中學時期就談戀愛的就占19.5%,其中15歲及以下就戀愛的竟有3.7%。以上的數字驚人么?一點也不,這還只是1991年的,如今以是16年后的2007年了,我保守估計現今比率應上面這些百分數其原有數字上再增加50%。在北京某心理咨詢機構中對其來訪過的88位中學生做了調查,其中有過早戀經歷的有30多人,初三年級的某個班有50%以上的學生不同程度的進入早戀角色。早戀的人數不僅增多,而且年齡逐漸提前,初一、初二的學生也經常陷入愛河中,甚至在一些小學發生早戀也不足為奇。如若早戀就如同洪水猛獸般且富有罪惡感,那為什么她卻會如此的受歡迎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深刻的思考一下?
2
早戀既然如此火熱原因究竟為何?那么我就依照一些觀點簡單的分析一下:
一、發育過程中的正?,F象:早戀是青少年生理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心理的需求。孩子步入青春期,由于體內性激素的分泌和刺激,性意識在朦朧中產生,性開始趨于成熟,對異性逐步感興趣,不時產生一股與異性親近的渴望和需求;并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把日記藏得嚴嚴的,偷偷看起愛情小說,有的甚至給異性同學遞字條寫“情書”“約會”。這些都是正常的異性吸引,根本不是事實上的愛情。這種愛的特點是朦朧的,但可以理解;是稚嫩的,但經不起打擊;是一時的盲目沖動,但值得提醒和引導,否則會因年幼無知而做出錯事或蠢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中學生“早戀”實質是一種異性間的傾慕與向往,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戀愛。在青春期,兩性同產生這種感情是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正常的表現。如果到了青春期仍對異性無動于衷或出現逃避、敵視、攻擊等行為,那反倒不正常了。
二、思想觀念改變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西方性解放、性開放觀念的傳入嚴重沖擊了我國古老而又傳統的文化,人們在異性關系方面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道德觀、戀愛觀以及貞操觀等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再加上文化宣傳媒介的影響,比如電視上男主人公一個眼神,五歲的女童便知其中喜歡愛慕的含義;女主人公一個手勢,七歲的男童便知男主人公下一步應行所為。“老師”天天教,學生哪有不實習的道理,所以,就有了小學校門對面胡同拐角處,一對四年級的學生在練習接吻、中學校門兩條街外馬路旁,一對初二的學生在練習不舍相擁。這些原因使青春期的男女們過早的注意異性,于是愛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不恰當的社會對待的影響:青少年的早戀行為,與他們社會化過程中受到的父母和其他人的不恰當對待有密切關系。美國性學專
四、虛榮心的驅使:有些中學生談戀愛有很強的虛榮心色彩。他們看到別人有了異性朋友,經常成雙成對地在一起約會、活動,感到羨慕,覺得自己沒異性朋友有失面子,因而極力與異性談戀愛,借以滿足虛榮心。當然我們也可以借用班度拉的理論說這是一種社會學習。還有一些是因為成績差借以戀愛來顯示自己的某些“能力”與贏得別人的關注。
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家長關注孩子不夠造成的情感饑渴式的早戀;關愛殘缺(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的心理補償式的早戀;父母不合、父母離異造成的孩子尋找情感寄托式的早戀;父母行為不檢點或者行為不端刺激孩子性緊張引起的早戀;父母想抱孫子支持孩子搞對象造成的早戀;同學起哄弄假成真的早戀;班集體早戀風氣觸動的“跟風”式早戀;教師處置不當造成的逆反式的早戀:不少孩子是因為學習受挫、情緒低落,用早戀的辦法來尋找精神安慰的;也有不少孩子成績很棒,但是學得非常疲倦,生活很枯燥,他們是用早戀來放松自己的;還有的孩子毫無理想,每天得過且過,他們是用早戀來填補精神空虛的等等。當然早戀的因素還有更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綜上所述,早戀形成原因及其復雜,但有不少原因并不是出自青少年本身,而是由于家長及社會所釀。所以當家長們再去批判時是否應該從自身出發想想孩子這種所謂的“錯誤”究竟緣出何處?
步入青春期后異性同學的交往總是那么“見不得光”又“引人注目”。青春期的到來似乎預示著女孩子和男孩子之間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親密無間,意味著異性同學間的交往要開始變得小心謹慎,要學會“避風頭”了。究竟家長教師為何認定早戀是一種罪過,且極力株之?具體來說目前社會對早戀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
一、影響學習和生活,對學習的興趣下降;二、情緒不穩,經常煩躁不安;三、與家庭關系疏遠,是家庭糾紛的禍根;四、容易出現性過失,陷入犯罪;五、早戀極難有結果??倸w起來大概這五點是比較常見的。那么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是否真如上所述早戀就這么不應該。
原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科有一句名言:“戀愛是不能禁止的。”但有相當多的家長教師認定早戀是一種罪過,采用簡單粗暴的批評懲罰、圍追堵截的辦法對待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每個人都在口口聲聲的追究早戀帶來的過失,我們先不討論早戀的益處,就所謂的過失我們展開來看看清楚。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早戀會不會影響學習,如果孩子用戀愛的時間去學習的話,那學習也許會好一些,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耽誤學習的事不只是早戀,睡覺也耽誤,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吃飯、上廁所的時間也用在學習上,學習是不是也會提高呢?課間10分鐘,走神的時間也學習,那學習會多好啊?其實,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不應該談早戀而色變,我們應該意識到,不是早戀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們的心理還沒有能夠達到處理早戀的問題。同時一些學生認為早戀者常會在成績上互相追趕,以取得對方愉悅與偏愛,使得成績上升。當然我也并不否認早戀會影響學習,記得當時在學校我的一個同學曾這樣問過我“我愛上一個女生,我要不要去表白?”我問他:“如果你表白了會怎么樣?不表白又會怎么樣呢?”他說:“如果不表白,我一天到晚就會全想這事了,學不下去了。表白了就不難受了,不憋著了,但是,我會每天喜歡和她在一起,也不想學習了。”確實我們也可以肯定早戀對學習的一定影響是必然存在的,但絕對沒有如今家長們想像的那么嚴重。也許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們去學會獨自處理這件事情。而有些做家長的總是說:“你還不會處理這個事情,所以你不要去早戀。”其實這就好像在說:“你還不會做菜,所以你不要學做菜。’一樣。再來我希望家長們能深刻意識到所謂學習并不單單只是指課本上的那些死東西,而應該是方方面面的,難道早戀就不是對愛情的一種學習么?現在家長們往往希望孩子在智力方面能飛快發展,特別是希望孩子在14歲時就能考上大學的少年班,希望他們的智力水平能立刻達到18歲最好,而不希望孩子的情感能夠發育到18歲。也就是說,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力水平飛速提高的同時,卻希望孩子的情感一直不發展,永遠對感情傻乎乎的,讓孩子千萬不要出現感情現象。實際上,這是不現實的。人的心理發展是全面發展的,現在還沒有一個科學辦法或不科學的辦法讓一個孩子在成長的時候,只成長智力,不成長情感,誰有能力讓孩子文化、智力水平提高,就是不會談戀愛呢?難道讓孩子在14歲時沒有情感,在18歲時沒有情感,到了28歲還沒有情感,之后再一年一年地登征婚廣告嗎?又有誰能說提前接觸對異性間情感的學習這本事不是學習呢?所以如果萬一影響了學習,我們換個角度想這卻是以另一種“學習”在影響學習又未嘗不可呢?我們再來關心下青少年本身,有些人會說早戀會帶給青少年們許多情緒上的不利影響,那么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青春期的心理發展。步入青春期后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矛盾性是必然存在的,這勢必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就心理發展的矛盾而言就存在四種:(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間的矛盾;(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間的矛盾;(3)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間的矛盾;(4)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出現。因此我們能因為青少年處在早戀中而鬧情緒就通通的說是早戀引起的么?處在青春期的少年本身就不能控制情緒的波動,有人用“疾風暴雨”來形容,這是其發展中的必然性,如果這時的孩子能很好的控制情緒,從來不粗暴甚至失控,我們就應該有理由懷疑其心理的健康程度,去關心下是不是由于受到了較大的挫折或打擊,而導致倒退或壓抑這兩種心理防御機制的產生。而隨著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發展,“青春期躁動”——主要是由于性的成熟而產生對異性的渴望,同時面對社會和輿論的壓力又要克制,也日以明顯,這是青春期的一個突出的困擾問題。既要面臨性騷動帶來的欲望,又要面對壓抑,還要在他人面前進行掩飾,甚至要承受壓力,因此常常為此而經受煩惱與煩躁。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就算是不談戀愛這種情緒的煩躁與不安也是一定會出現的。當然我也不否認因為早戀會帶來一些另外的困擾,但那些都是情感問題,我們不在此討論后面會專門說明。接著探討下家庭關系與矛盾和早戀的關系,這個話題我想無須我過多解釋。你們可以翻看下前面我所羅列的早戀形成的原因中有不少是和家庭關系的殘缺或不足引起的。我甚至會覺得可笑,與其說因為早戀引起了家庭中的糾紛,到不如說是因為家庭關系的種種不足而導致青少年們過早的去戀愛。前面我也說過青春期的情緒問題和早戀并無太多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家庭關系的不合家長們是否應該撇開早戀而從自身尋找些什么呢?對于早戀會引起犯罪這一問題,我想最多的就是由于性的因素了,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近三四年來,到醫院做人工流產和早孕藥物流產的,未婚女青年占45%,其中13歲至18歲的少女占了六分之一。少管所里的女少年犯中,賣淫、性犯罪的占45%。
4
根據熱線的了解,女生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上當受騙并遭到性傷害的人數逐年遞增。就“性”這一問題而言我不得不承認其問題存在的真實性與問題的嚴重性,這也是我希望正在熱戀的青少年們所必須要注視的問題。但我們也必須要弄清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難道就是因為戀愛的青少年們相互間愛慕的程度足已達到讓他們敢于去沖破這一被道德、輿論、社會所恥的最后防線么?還是那句話,家長是否應該從自身尋找原因?試問有幾位家長能問心無愧的說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做足了性教育與性知識的普及工作呢?這也是現階段我國家庭與學校教育中十分薄弱環節,我也為之可惜,深表遺憾。讓我們再把眼光投身到社會,現在社會中隨處可見有關性的廣告、影視、宣傳畫、雜志等等;媒體的過分宣揚與網絡中到處充斥著的“黃色”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這些都是我們整體思想觀念改變的情況下由社會這個大環境造就的,是不能憑己之力去改變的。但家長們在追究早戀帶來的性過失的同時是否更應該去認真的關心下孩子身邊的環境呢?畢竟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成熟,這時孩子們的一切過錯都與家長、學校的看管不嚴和教育不當有極為密切的聯系?,F今有人提出: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壞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毛病”家長都應負責。關于這種觀點我持肯定態度。其實一般來說大部分同學并不會因為性萌動而做出很越軌的事情,因為他們還有很多顧慮。例如:會不會被同學嘲笑,被師長責罵,被別人認為人品惡劣,沒有道德,如果對方拒絕臉往哪里擱,對自己將來會帶來什么影響等等。所以一味的把早戀與“性”畫上等號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最后我們再來探討下早戀到底有沒有結果這一問題。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大學,70%以上的戀愛者最終都不能白頭偕老。所以對于早戀的結果我想也無須在辯解,能步入婚禮殿堂的只怕難有5%或更少。可是就因為她終究沒有結果我們就應否認早戀么?一點也不想否認,也不能否認。少年男女之間發生的相互愛慕之情,多數屬于初戀,這種愛戀是拒絕世俗的功利主義的,是不考慮婚姻的,是一段純美的感情經歷。初戀是人生第一朵綻開的鮮花,如初升的朝陽一樣美好。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論,誰沒有過年少時初戀的美好回憶?雖然它像夢一樣迷離而短暫,但它注入人心的那種溫馨、向往,難道不是培養人美好崇高的情操的最好精神營養之一嗎?說句實話,誰如果真在年少時沒有過初戀,那才是人生的一種缺憾,而且這種缺撼會在人心中留下影響終生的殘痕。不錯,初戀是幼稚的。但它如別的事物一樣,沒有初始哪有發展?沒有幼稚哪有成熟?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把人類正常的異性戀愛的初始階段視之為非呢?人們所以發明“早戀”這么一個荒謬的概念,就是因為那么多人對青少年的初戀這種客觀存在的正常現象不愿承認,不敢正視,更不想肯定。于是,那么多為人師為人父母者同時舉起“早戀”這一撻伐之鞭,對青少年的初戀來一個共討之,共伐之。其實對于十四五歲的那段戀愛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考慮她的結果,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將來去懷念那種純正、純真、無私、無欲的愛。應把她當做一生的寶貝,一世的珍藏,她使我們懂得該怎樣去愛別人,尊重別人,珍惜別人,也同樣的愛自己、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當人二十多歲時,往往在戀愛的時候同時考慮著婚姻、金錢、前途、命運,愛顯得那么蒼白、可憐、微不足道。所以對于早戀能否修成正果,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擔心,只傻傻的愛就是了,體驗這種世間少有的真摯感情。
以上我們對目前認為早戀的幾大弊處做了簡要的分析或說辯論,以或其還有其他的不利點我們也先不予以論證??梢哉f世間的任務事物其存在及發展都有它必然的理由,早戀也是如此,而早戀的出現就僅僅是因為其缺點的存在么?我認為不然,由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出發,要客觀的看待一切事物。我們不應由傳統或主觀看法而對早戀套上十惡不赦的罪名,而應全面的看待,從其反面的相反面來看看早戀又是為什么能壯大的如此之快。就先稱其為“早戀的優點”或說好處吧。我把其好處歸結為以下幾點,也許有些牽強、有些片面,但如果我們從某些側面去認真觀察并不難發現這些優點的存在。
5
?。?/span>1)提高社交能力,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他們往往缺乏一種與人溝通的能力。不能否認,和異性打交道也屬于社交的范疇,而早戀絕對可以提高男孩或女孩在與異性接觸時的社交能力。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學習不是只學課本,而應是面面俱到。在步向成功的階梯時我認為社交能力與專業能力在很多情況下絕不會是一比一的關系。
(2)也有提高學習成績的可能,我這也許是在和社會唱反調,但我們從人的心理出發,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個體總會表現出色,成績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們絕不能否認會有依賴成績的優勢來爭取愛慕之人眼光的可能性。同時兩人在一起也會互相激勵、互相鼓勵、互相促進,在成績上互相追趕,以取得對方愉悅與偏愛,使得成績上升。對于早戀影響學習這一看法,我們若認真觀察,不難發現其成績大幅下降往往是在早戀被發現后才發生的。有時這種成績下降并不是早戀的結果,而是老師、家長干預、制止和處分的結果。
?。?/span>3)會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更加成熟,早戀的人具有比同齡人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其在今后險惡的江湖中更多一份經驗和抗力,多一份分辨的能力。只要接觸到早戀,任何人都會對愛有更深刻的認識,會在將來戀愛時顯得成熟的多。也有人認為青春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就算戀愛了對將來能有什么幫助?可誰又能保證即使是成年人在沒有接觸過愛情的情況下能得到完美的愛呢?
?。?/span>4)一種感情的寄托,青春期的一種心理發展的必然矛盾就是對家長的閉鎖性,這時孩子們尋求獨立,與家長的關系日漸疏遠??墒侨魏螘r期人總是會有諸多煩惱與問題,這又使他們倍感孤獨與寂寞,面對壓力時他們渴望得到傾訴的對象。自然早戀的對象正好填補了這個位置,對傾心之人推心置腹、談吐心聲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內心的負面影響。也有研究表明與異性間的袒露效果比與同性間的效果好,或許這也加劇了早戀的發生幾率。內心的痛苦、無助、擔心、焦慮以至壓抑等能通過這種方式得以舒緩,這也能降低心理問題出現的幾率。
(5)能幫助杜絕或改正其他不良行為習慣,現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青少年不良行為數不勝數,譬如:賭博、偷竊、說謊、酗酒、社會暴力、不良交往、吸煙吸毒甚至自殺等等。然而陷入戀愛時的青少年們因對某人有愛慕之心,從其所好,在生活中處處約束自己,以被愛慕者的標準作為生活的準繩,使得一些原本不良的性格和習慣得到改正。就我身邊來說,當時處在熱戀中的男同學因為其女朋友的強烈要求從而戒掉煙癮或與一些社會人士斷絕來往的也絕不是一個兩個?;蛟S在早戀面前有更多更嚴重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注意。
?。?/span>6)最純潔的愛戀、最美好的回憶,住在象牙塔中的學子,對愛情的觀念很是純潔的,早戀,只為愛戀而愛戀。早戀是最純潔的愛戀之一。學生時期的幻想與愿望當步入社會后往往會遭到踐踏,社會中存在著太多的險惡,金錢、權利、自私這些字眼在進入社會后會慢慢的腐蝕后上的青年人,盡管我不想承認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蛟S在接觸這些骯臟前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赡芫鸵驗檫@些沉淀在思想深層的童真能改變某些人的一生。
對于早戀的危害我已做了辯證,優點我也做了說明。但我并不是說早戀有百益而無一害,也絕不希望師長就這樣去贊同、鼓勵、支持早戀。現今中學生間的戀愛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也希望
6
以上我已對“早戀”的意義,內涵及利弊做了較充分的論證和闡述,我希望經過以上的分析“早戀”能在大部分人心中有了新的位置。那么我們最后在論述下現今對早戀的教育問題。首先要記住,人們已習慣于把男女同學關系過密稱之為“戀”,并把當事人定性為“壞學生”。其實,這是一種世俗的偏見,而它所造成的社會壓力對學生心靈的傷害,往往比當事人的行為本身更為有害。早戀是一個學生成長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最早萌發戀愛的意識,這是生理因素使然,與道德規范無關。如果教育工作者把學生的早戀與道德敗壞聯系到一起,那么就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然而大多數
那到底應如何進行教育呢?首先師長們應明確早戀問題的教育遠在她發生之前。而對于早戀本身也應該從一個全新的方面去認識,不應再視其為洪水猛獸。若沒有出現固然好,若孩子碰到早戀問題,應“既來之,則安之”完全沒有必要去封堵、圍剿。對于早戀的學生更不應歧視或認為以是壞學生。而要進行多方面的溝通,不僅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感情,有時孩子的感情是很強烈的,不要凌駕在孩子之上,以訓斥挖苦的口吻處理這種問題。同時要坦誠地向他闡明愛情雙方的責任,不僅不要傷害另一方,還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使孩子不僅能夠理解家長的用心良苦,還能夠從這方面學到做人的道理,慢慢長大。對于前面談及的早戀中的嚴重問題我想那也都不是早戀本身所致,而都是家長的教育方法與社會的管理不當造成。先如今家長們只重視早戀的發生,卻完全忽視了對其的教育。如果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或剛步入就對其進行充分的早戀及性教育,教給他們正確的戀愛觀、人生觀,讓他們知道人的一生并不全是愛情。它涉及人生的理想和抱負。人生觀也是選擇心儀對象的重要標準。如果我們強化了正確人生觀指導下的需要強度,就有可能抑制由性需要帶來的可能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那如上所有涉及的早戀危害我認為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還有要特別提出注意的一點,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發育不成熟,但早戀又有其必然性,難免會碰到。因此在其初戀進行或結束時青少年的心理必然會存在一定的情感問題以或陰影,這時希望家長們能及時的給孩子進行教育與疏導,讓其這段“早戀”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以下是一段關于早戀問題的父子對話,我希望能給一些還在視早戀如仇人的家長帶來一些啟發。
父:兒子,你是不是覺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覺得我認識的女孩里她最可愛。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一,你認識的女孩有多少?
子:……
父:你說你要上大學,將來還要出國深造,想成為一名律師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將來會遇上多少好女孩?爸爸并不反對你現在談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見異思遷。你16歲就有了女朋友,這女朋友是你到目前為止認識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到那時你該怎么辦?你會不會后悔?
子:可是,現在讓我離開她,我很痛苦。
父:你初三時買的“隨身聽”呢?
子:前兩天,您給我買了個高級的,我覺得音質比原來那個好,就把那個給人了。
父: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如果把握好每一個屬于你的機會,你以為的成就只能比今天大,你面對的世界只會比今天更寬闊,到時候你的選擇只會比今天更好,更適合你。如果你現在與這女孩真有那份情緣,到時候更讓它開花結果多好。兒子,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讓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幾件,后悔了,就遺憾終生。
子:爸爸,我懂了……
其實早戀并不可怕,也完全沒有怕她的理由。重要的是師長及社會應充分做好對早戀的教育工作,應從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健康的戀愛及人生觀,讓他們提前對即將到來的早戀做好準備。如果前期教育得當,早戀或許是完全有益處的。我雖不提倡早戀,但我支持早戀且絕不反對早戀。希望師長們以后不要把重點放在早戀是否發生這一問題上,更不要用強硬的態度去批判青少年們,早戀是否發生順其自然,只要做好引導、教育以及早戀過程中有關情感問題的疏導與協助。我相信將來早戀會越來越美好,而現在看來由于早戀所帶來的不利、問題、危害等會完全從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
最后再送給正處在熱戀中的青少年們一首試:許下一個承諾, 留下一片天空, 考上一所大學, 便有一個答案!望所有正在或將要早戀的人能一生幸福。
責任編輯:yss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