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信心]穩增長政策成效顯現 筑牢中國經濟企穩基礎
摘要: (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0583.6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1-7月份提高1.5個百分點。縱觀8月
(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0583.6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1-7月份提高1.5個百分點。縱觀8月份經濟數據,亮點頻頻。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額增速加快,發電量增速加快,投資增速加快,消費增速加快,出口降幅收窄,PMI回到榮枯線以上,CPI創新低,PPI降幅收窄,等等。這些數據釋放出的積極信號表明,無論從供給端看,還是從需求端看,無論從宏觀運行看,還是從微觀活力看,在一系列穩增長措施下,中國經濟企穩基礎越來越牢固。
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諸多經濟數據釋放出積極信號并非偶然。這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共同發力的必然結果。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或缺,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振需求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受減稅降費影響,8月份財政收入增幅僅1.7%。減稅降費減少了財政收入,但也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強了企業搏擊市場的能力。
數據顯示,1-7月份,營改增整體減稅2107億。財政支出力度不減,1-8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120億,同比增長12.7%。正是由于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出引導作用,投資才保持了穩定增長。截至2016年7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公開推介的PPP項目中,已有619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達10019.1億元;國家發改委推出的11大類重大工程包中已開工48個專項、405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3767億元。可以說,積極的財政政策為經濟企穩回升奠定了堅實的需求基礎。
再來看貨幣政策。從2014年底到2016年初,為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貨幣政策整體偏向寬松,期間央行6次降準,6次降息。連續降息降準降低了利率,減少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維持了企業的現金流,促進了企業發展,為宏觀經濟企穩提供了微觀基礎。由于貨幣政策的效應遞減,出現了“流動性陷阱”,從今年二季度開始,貨幣政策又逐漸收緊。但這不能否認貨幣政策在穩增長中發揮的作用。如果2014年底到2016年初,不實施偏向寬松的貨幣政策,高企的融資成本也許會壓倒更多中小企業,不利于中國經濟企穩回升。
關于產業政策的效果,最近經濟學界正在爭論。那些認為產業政策無益于經濟增長的經濟學家,僅僅是個人之見。事實上,產業政策在維持一個國家經濟穩定以及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為推動經濟企穩回升,2015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等文件,有力推動中國高端制造業、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2016年,“十大擴消費行動” 啟動實施,在擴大居民消費的同時,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一系列產業政策為經濟企穩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出現兩大趨勢性變化。一是產業帶動上,由以工業為主導,向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轉化。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1-8月份,工業高技術產業投資以及文化、旅游、養老等服務業投資大幅增加。二是需求帶動上,由以出口和投資為主導,向以消費為主導轉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高36.4個百分點。這兩個趨勢性變化,說明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消費也在持續升級,供需有效互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為經濟持續健康增長醞釀出新動力。
經濟企穩不是偶然出現的暫時性現象,而是必然出現的趨勢性現象。由于“流動性陷阱”的存在,貨幣政策持續發力的空間有限。但是考慮到貨幣政策的時滯性,前期貨幣政策對未來經濟增長依然會產生一定作用,再加上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持續發力,經濟企穩回升的趨勢會繼續保持。
責任編輯:dr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