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源頭及其詠唱詩
摘要: 內蒙古師范大學漢文系 屈正平 歲時節俗,是極復雜的文化現
內蒙古師范大學漢文系 屈正平
|
歲時節俗,是極復雜的文化現象。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民族,祖先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有益、有趣的節日。這些節日往往都伴隨著歷史傳說、神話故事流傳下來,使節日蘊含著動人的浪漫色彩。在節日里,文人學士吟詩作賦,人們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尋求快樂,迎接吉祥。所以,它又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民眾生活歷史長河中蕩漾而起的浪花。重陽節就有這樣明麗的特色。 重陽節的源頭,據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所載,“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飲。”按杜公瞻云:“九月九宴會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宴設于臺榭,”又《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從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桓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人帶茱萸香囊,蓋始于此“。這里說明了重陽節肇始地區和有關人物。 汝南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轄豫東南三十七縣的大片土地,治所在今上蔡古城崗山,古城垣猶存。費長房,汝南人,東漢方士,“曾為市掾,”經?;顒佑诮袢瓴痰貐^,崇信道教,從仙人壺公學道。壺公是遠地來汝南行醫賣藥的老翁,童顏鶴發,著道家衣冠,自稱壺公。賣藥治病,藥到病除,貧人治病,不取分文,所得錢財,多施舍貧苦人家。奇怪的是房前懸一玉壺,天晚市罷,跳入壺中。壺公的神奇,只有費長房能看到,世人莫知之也。今汝南西北十五里,費長房遇見壺公的地方,唐天寶年間建了金碧輝煌的壺仙觀,汝水繞觀東流,是汝南舊日著名游覽景點。費長房叩首發誓,祈求壺公收為弟子,壺公終于答應其要求,但費長房不能恪守誓言,中途辭舊。臨行,壺公為其作符,囑曰,“以此可主地上鬼神。”此后,他游走鄉里,為眾人治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汝南的史志文獻中,多半載有他在本地區降服鬼物怪異的活動,是個半人半神的特異人物。 從文獻中看到,東漢汝南桓景,是個善良執著,篤信道術的人,他之所以隨費長房游學,是緣于父母死于瘟疫,決心訪仙求道來制服瘟魔,當他在深山找到費長房的居處時,見大門緊閉,在門外跪了兩日夜。他的虔誠感動了仙師,遂收為弟子。當得知九月九日家中將發生災難時,他嚴守仙師的教誨,準時帶領家人登山,躲避了一場災難。之后,重九登山、飲菊花酒、插茱萸以趨吉避兇的習尚就流傳開來?;妇安⒉皇秋@赫人物,可能是個比較富裕的農村道學先生,不然就沒有隨費長房游學的條件,家中也沒有那么全的雞、犬、牛、羊之類的牲畜和家禽。他登的山距家不會太遠,所以“舉家登山”才能夠“夕還”。東漢汝南郡的治所,在今平輿縣射橋北上蔡附近的古城,這地區一片平疇,沃野千里,只有上蔡城郊的岡山巍然聳立,自然環境的事實,限定了桓景登的山,只能是岡山即今的蘆崗。 比較起來,九月九日“登山”的活動起源更早。據西漢《長安志》記載,西漢京城長安近郊有一座小高臺,每到重九之類的良辰美景,就有許多人登臺觀賞。因登的是高臺,就被人稱作“登高”。有民俗學者認為,這就是重陽節登高的肇始。其實長安秋日“登臺”的活動,目的在于欣賞天高云淡美好的秋色,是賞心樂事,游覽散心的健身活動,與重陽日登山避災斷然不能混同,桓景的重九“登山”,才是真正的重陽節源頭。但也應該承認,重陽正式定為節日是始于唐代。史傳唐黎泌奏請皇帝批準,以中和、上巳、重九三天為三令節,節日活動與東漢以來風俗相同。也許這就是唐以后詠唱重九詩詞驟然增多的原因。我們所熟知的如田園詩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的《過故人山莊》寫詩人在享受故人備辦的雞黍酒宴,開懷暢敘田園豐收熱烈的氣氛中,情不自禁的說:待到重陽愉快的節日,我會不請自到,還來“就菊花”的。邊塞詩人岑參(公元715—770年)在赴安西行軍途中,想到長安重九賞菊、飲菊花酒的節俗,寫出了《行軍九月思長安故園》,詩云:“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想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詩圣杜甫(公元712—770年)沉疴纏身,《九日》詩中寫道:“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在古詩中菊花和重陽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黃巢(公元?—875年)《不第賦菊》詩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賦菊》氣勢磅礴,“待到秋來九月八”,不僅為諧韻,也是為點出重陽節俗。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王維(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九佳節他身在異鄉,多情的詩人,想到親情是互相的,由自己不寧的心情,品摩到山東諸兄弟乃至天下人共同的心態,寫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傳頌千古的名句。也正是由于佳節思親,宋女詞人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寫的《醉花陰》受到宋明以來詩論家眾口一詞的贊賞,詞云:“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中寫一少婦度日如年的郁悶生活。情人遠別,伴隨她的只有燃著瑞腦的金獸香爐和臥具玉枕紗廚;閨房一片沉寂中,覺得那斷續的殘煙,如同白晝一樣悠長。突然間,想到重陽節到了,和情人分別又是一年。“玉枕紗廚”在往昔是和夫婿與共的,而今獨對,倍感孤零。天色傍晚,少婦的孤苦實在難耐,對著菊花獨自飲起酒來。賞菊飲酒,實是遣愁。舊時雙雙對飲,意氣軒昂,而今獨酌,更加煩惱。夜幕四垂之際,驀地發現有暗香盈袖,不禁脫口喊出:“莫道不銷魂!”而無賴的西風又把簾子掀了起來,她抬眼看窗外黃花,大吃一驚,原來“人比黃花瘦”。以蕭瑟的秋菊,比閨中少婦獨守空帷的清瘦與相思,其景無遺,,其情脈脈,凝煉真切,思婦的形象塑造更為逼真動人了。 歷代詩人對重陽節數不盡的詠唱詩中,都離不開賞菊、插茱萸、登高的節俗,而且多為有感、傷別、思親而發。但從河南上蔡縣志史中看到,其古代詩人對重陽節的詠唱,卻別具特色。詩人們重陽節登山不是興之所至,而是視為不可少的活動,事前相約結伴而行,彼此告誡“菊花天氣莫蹉跎”,并且,“囊中歸味添茱萸,里心賠有菊花”,早有周到的準備。明末詩人-冀景雋《九月登樓有懷》詩因“無伴獨登樓”,難免感到孤寂,美好的秋色也無心欣賞,看到的只是幾株陰森的相國塚和荒煙蔓草中的玩河臺而已。清代詩人李士英的《重陽偕友登玩河樓》卻是別有一番景象。重陽節日將臨,就“擬準重陽結隊游”,到重陽日,詩人們雅興滿懷,結隊登上岡山的玩河樓,放眼四望,“千秋落葉隨風走,萬里長江貼地流,村圃雨余鴉噪晚,關山霜冷雁鳴秋”。落葉隨風、江流貼地、雨余鴉噪晚、霜冷雁鳴秋,伴著結隊登山、興高采烈的詩人,大好秋色,生機勃勃。從詩中也看到,上蔡縣重九節登山是例行活動,登的是上蔡古城的“岡山”而不是一般的“登高”。詩人們是乎在乘著古來遺風,步著桓景登山走過的路子,到桓景駐足的地方,只是忘卻了桓景的登山是趨吉避兇,而自己是尋求歡快了。這也證實了當年學者研究認為重陽節的源頭在上蔡結論的正確性。 |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