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由來
摘要: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名字并非一開始就叫《詩經》。在先秦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比如《論語·為政》里,子曰:“《詩》三百,一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名字并非一開始就叫《詩經》。在先秦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比如《論語·為政》里,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到了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詩經》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是怎么由來的?關于這個問題漢代有三種說法。
一、行人采詩說?!稘h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里的詩歌技法很純熟,而它包括的時間長、地域廣,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詩說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二、孔子刪詩說。《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但后世的很多大家都持懷疑態度,因為《詩經》大約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8歲。因此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三、獻詩說。在周代的時候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刺,是有史籍考正的。當時因為天子為了“聽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惡”,而命諸侯百官獻詩。《國語·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這主要是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終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這也正是《漢書·文藝志》里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采之貢于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制》、《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新源)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