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坨土”里復制出隋煬帝蕭后冠
摘要:原標題:從“一坨土”里復制出隋煬帝蕭后冠 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多以前,從揚州隋煬帝墓地發掘現場帶回實驗室的“一坨土”,經過專家學者、考古人員
誰也不會想到,兩年多以前,從揚州隋煬帝墓地發掘現場帶回實驗室的“一坨土”,經過專家學者、考古人員的不懈努力,竟然復制出了國內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禮冠。
9月5日,揚州市文物局和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在西安召開了“揚州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項目完成驗收會。與會專家除了驚艷于復原仿制品的精美絢爛外,更高度評價該項目為實驗室考古的成功范例,是我國首個從現場到實驗室進行有預案地全面考古清理與保護的項目,對我國實驗室考古的探索和實踐具有推動和示范作用。
據主持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項目的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楊軍昌介紹,這個項目的成果非常豐富:明確了蕭后冠的基本結構、加工工藝、材料屬性,為研究隋唐時期禮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首次發現南方地區隋唐時期的棉,為我國棉花的栽培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首次發現鎏金銅珠化工藝制品,揭示了隋唐時期銅釵、鈿花復雜的結構與工藝特征。“更重要的是為實驗室考古學科建設增添了一個寶貴的實踐案例。”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間,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聯合考古隊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發掘了兩座古代磚室墓,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證明兩座墓葬分別是隋煬帝墓、隋煬帝蕭后墓。兩座墓葬均出土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在蕭后墓出土有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冠,應為隋唐時期的命婦禮冠,并確認為目前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
據介紹,在蕭后墓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在清理一處遺跡時發現大量散落的小件遺物,包括殘斷的銅絲、破碎的銅片、粉化的小珠等,現場判斷是一具結構復雜的冠,放置在一個長約0.6米,寬約0.4米的木箱內,單獨置于棺槨箱內東側。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說,蕭后冠出土時情況很糟糕,看起來像“一坨泥土”。用木簽很輕地敲,一碰到銅飾件就會斷裂。由于揚州當地土壤呈酸性,使得冠飾保存狀況極差,出現局部坍塌、變形、移位、腐蝕、殘斷、破碎、缺損和粉化等現象。
鑒于該冠的重要性、復雜性、脆弱性,不宜在現場繼續進行全面清理,聯合考古隊決定整體提取后進行實驗室考古清理。經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協商,雙方同意合作開展隋煬帝蕭后冠實驗室考古與保護研究,并成立了由“三秦學者”、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總工楊軍昌領銜的項目組。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說,項目初始,合作雙方就明確,這是一個探索多學科合作與規范化的實驗室考古科研課題。項目進行期間5次召開專家論證會,每到關鍵節點,都會邀請考古及文物保護專家共同會商,確保項目清理朝著正確科學的方向穩步推進。
楊軍昌介紹,項目組為了最大可能地信息揭示與保存釋讀,使用掃描電鏡能譜分析、X-光無損探傷、CT、3D掃描等多種科技手段,探明了蕭后冠的框架結構、花樹分布、飾件材質以及制作工藝。
蕭后冠的框架主要由2博鬢、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環帶的3道箍組成;共有13棵花樹、9個銅鈿花等飾件。制作蕭后冠所用的主要材料有銅、金、鐵、玻璃、漢白玉、珍珠、木、漆、棉、絲等10種;加工工藝包括錘揲、焊接、掐絲、鑲嵌、珠化、鎏金、貼金、鏨刻、拋光、剪裁、髹漆等11類。在此基礎上,2016年1月,蕭后冠開始仿制工作,最終呈現出今天讓人驚艷的后冠。
據悉,項目組將已清理、保護處理后的約700件蕭后冠飾文物移交給揚州考古研究所,該項目成果將于近期在揚州向社會展示。束家平說,這僅是階段性的工作,他們已著手制定蕭后冠未來的保護研究預案。(游雪晴)
(責編:郝孟佳、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