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戶貧困家庭共走脫貧路
摘要:扶貧項目資金“打捆”入股68戶貧困家庭共走脫貧路□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珺 文/圖 村民在蔬菜大棚工作。 村民將采摘的蔬菜出庫
扶貧項目資金“打捆”入股
68戶貧困家庭共走脫貧路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珺 文/圖
村民在蔬菜大棚工作。
村民將采摘的蔬菜出庫。
本報訊 昨日一大早,家住正陽縣彭橋鄉彭橋村陳小想起床做飯。吃過早飯,她騎著電動車把孩子送到村小學。隨后,她到村里的蔬菜大棚里打工,一月能掙3000元工資。想著到年底還有3000元的保底分紅,正在絲瓜大棚里忙碌的陳小想心里美滋滋的。
“這樣幫扶脫貧俺滿意”
今年34歲的陳小想,丈夫于2015年因患癌癥去世,兩個女兒都在上學,公婆年事已高,婆弟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家里失去了頂梁柱,一個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她的肩上。2015年底,她和其他貧困戶一道把扶貧項目款入股村里的青青蔬菜種植責任有限公司,年底可拿到不低于3000元的分紅。她每天到蔬菜大棚里上班,每天可掙100元錢。
“把扶貧款集中‘打捆’使用,平時掙工資,年底保底分紅,讓我們家看到了脫貧希望,這樣幫扶脫貧俺滿意。”陳小想說,這樣的脫貧方式很適合她的家庭。她的大女兒今年考上大學,鄉里為她爭取到了縣婦聯“雨露計劃”助學資金5000元,村里為其協調到了8000元的助學貸款。
采摘青椒、黃瓜、絲瓜、南瓜等,裝上車……當日中午11時30許,在青青蔬菜種植責任有限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30多位村民忙得熱火朝天。
讓貧困戶吃下“定心丸”
據該縣彭橋鄉一負責人介紹, 青青蔬菜種植責任有限公司是河南省諸美集團的下屬種植公司,總投資1000萬元,建設有標準化無公害蔬菜高效示范區300畝,每年可供應大型超市及蔬菜批發市場優質蔬菜1200噸以上,可解決長期就業人員70多人。
該負責人說,該鄉的大劉村是省級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有87戶147人。為了尋找脫貧致富的好門路,自2015年全面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彭橋鄉大劉村黨支部書記王思杰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充分利用臨近的河南省青青蔬菜種植責任有限公司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以縣農辦項目扶貧資金為依托,積極協調到該村的68戶貧困家庭與該公司簽訂了扶貧項目資金入股企業種植的產業扶貧計劃協議。
今年4月,以項目扶貧資金入股,每戶貧困家庭在青青蔬菜種植基地分包一個蔬菜大棚,有能力干的社員,每天100元的務工收入,并包吃住。沒有能力干的貧困戶,可以把分包的蔬菜大棚轉包給親朋。
“大劉村68個貧苦戶到青青蔬菜種植基地認領自己的蔬菜大棚那天,全村都沸騰了。”王思杰說,全村男女老少來到蔬菜基地,像趕大集一樣,場面甚是壯觀。現場簽協議、聽技術課,貧困戶的臉上露出久違的微笑。在廣州打工的貧困戶何秀萍聽聞到這一消息后,從外地趕回來簽協議,然后到公司打工,既可顧家還能掙錢。
“入股種植產業扶貧,讓俺不出力也有效益分紅,這樣的好事難找啊!”貧苦戶李世武說。
今年62歲的李世武患有疾病,他的老母親雙目失明多年,老伴患有腦血管硬化等疾病,家庭貧困。由于他自己沒有勞動能力,入股后他把自己分包的蔬菜大棚轉給了親戚打理,他本人在年底享受種植公司的效益分紅。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