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展示底氣與自信
摘要:隨著G20杭州峰會的臨近,世界目光聚焦中國。在全球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增速創近30年最低、各國共同尋求復蘇動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增速也備受關注。
付長超 張曉赫 呂騫 孫陽
隨著G20杭州峰會的臨近,世界目光聚焦中國。在全球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增速創近30年最低、各國共同尋求復蘇動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增速也備受關注。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增速放緩引來不少外界質疑或擔憂,個別論調甚至試圖借機唱衰中國。中國經濟表現如何,發展趨勢怎樣,究竟是世界經濟復蘇的減分項還是加分項?
在7月8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經濟運行基本平穩,符合預期和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從趨勢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事實上,上半年實現6.7%的增長依舊給力,中國經濟仍是全球經濟的一抹亮色。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正以自身的努力和定力持續為世界經濟作出卓越的貢獻。
中國經濟的“穩”與“進”
習近平總書記的有力研判,來自對中國經濟的底氣與自信。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7%,無論是從我國經濟體量看,還是從世界范圍觀察,這一經濟增速都值得稱道。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次下調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至3.1%,但同時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6.6%。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凸顯的大背景,也再次佐證了中國經濟增速的來之不易。
更重要的是,6.7%的中高速背后是有質量有支撐的增長,具有較高的“含金量”。經濟增長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這既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更是中國對過去30多年發展歷程不斷總結后的戰略調整和主動選擇。
任何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經濟增速換擋,中國亦然。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逐步實現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在這一階段,觀察中國經濟如果只盯著增速等傳統宏觀經濟數據,難免失之偏頗。
高盛新近發布市場報告認為,在分析判斷中國經濟再平衡的努力成效如何時,應更多關注具體的微觀證據。依據過去10年中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的變化,高盛指出,中國經濟正從投資、制造和出口型為主的“舊經濟”向消費與服務型為主的“新經濟”轉型,在全球經濟“價值鏈”中的地位顯示出升級趨勢。
更多的微觀證據都在顯示著中國經濟形勢的“穩”與“進”。
——我們希望穩的方面,穩住了。經濟基本面和社會大局基本穩定,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就產業指標而言,2016年上半年工業生產穩中有升,盈利狀況有所改善。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 %,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4%。
民生指標方面,“穩”的特性更加突出。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七成;CPI穩定在2%上下;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速度也穩定在6.5%左右。
——我們希望進的方面,也有了新進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特征愈加明顯。上半年第三產業增長7.5%,占比達54.1%;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均呈現兩位數增長,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也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消費結構也在改善,信息消費、網絡消費的增長率接近30%。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也取得初步成效。上半年煤炭、粗鋼產能出現回調;工業企業和商品房庫存出現積極變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的主營成本略有下降。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林水、扶貧、科技等領域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固有矛盾還有待在轉型發展中解決,一些新的問題也開始顯現。這些都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堅定地繼續推進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光明
風物長宜放眼量。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可能有壓力,但放在更長周期看,不過是波浪前進的新曲面、螺旋上升的新彎道,“中國經濟發展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沒有變”,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趨勢,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是一種結構更優化、質量更優良的增長,且增量依然可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GDP總量就已超過10萬億美元,目前GDP已經連續6個季度運行在6.5%至7%的目標區間內。在世界經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增長來之不易,特別是在總量如此龐大的基礎之上,增長所要付出的努力比過去更加艱辛。這樣一份成績單足以證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
中國地域遼闊,產業體系完備,經濟轉型升級有很好的“蓄水池”和“減震器”。特別是工業化和城鎮化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也尚有完善的空間;“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也為經濟提供了空間和動能;同時,我們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消費升級將帶來更多的消費需求。
中國經濟擁有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我國科技進步速度、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以及資本積累速度方面都具有很大優勢。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進步,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中國制造2025》,科技領域的投入快速增長。我國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勞動人口占比依然較高。同時,在沿海地區進入依靠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推動發展階段的同時,內陸地區還有巨大的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后發優勢。
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態勢也依然在堅定推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追求合理增長的同時,更追求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推進,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將不斷出現更有多富有活力的地區、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
中國是世界經濟平穩發展的“穩定器”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承擔了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任。IMF全球宏觀經濟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為0.028%,是幾十年來最低。有觀點指出,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突出表現,全球經濟將會出現0.7%的負增長。
當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雖然隨著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來源。世界銀行在分析今后三年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時稱,2018年,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為15.7%,而中國則將達到26.4%。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費群體,是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在G20成員中,中國是澳大利亞、南非、巴西、韓國和沙特的最大出口市場,同時還是歐盟、日本、俄羅斯、加拿大、印尼和阿根廷的第二大出口市場。
中國還是世界第二大投資體,為穩定國際投資資本市場和帶動被投資國的有效需求做出了很大貢獻。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超7000億元。今年,僅前7個月,我國就實現對外直接投資6732.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1.8%。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投行等中國方案將讓世界繼續分享中國紅利。
G20杭州峰會召開在即,增長乏力伴隨著下行壓力,政策分歧催生的系統風險敞口不斷加大,全球都期待在杭州找到未來協調、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期待“中國方案”能繪制出一張互利共贏的“路線圖”。
期待并不難以企及。中國將G20杭州峰會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目的就是要發揮中國擔當,結合世界經濟形勢,回應各國需求,既治標以求眼下穩增長,又治本以謀長遠添力。
在這一主題下,各經濟體有望在宏觀政策、投資、貿易等合作機制上進一步創新理念,搭建更為開放、包容、自主的合作框架,合力把世界經濟拉回持續健康增長的軌道。
對話協商、互利共贏、同舟共濟、打造利益共同體,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更深度的融入全球經濟,中國也必將繼續為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巨大的力量。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