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獻廷——像樹一樣站立的老人
摘要: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每個人都有一條路,人生如一次漫長的旅行,路在自己的腳下延伸。旅行路上一直不變的是起點和終點,一直在變的是過往的行人、沿途的風景,還有趕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每個人都有一條路,人生如一次漫長的旅行,路在自己的腳下延伸。旅行路上一直不變的是起點和終點,一直在變的是過往的行人、沿途的風景,還有趕路的心情。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筆耕不輟的“文學青年”、一個備受子女尊敬的父親、一個開朗大方而又儒雅的先生,他就是臧獻廷,年逾古稀,仍每天看書讀報,知曉天下;滿懷對文學的憧憬,用筆書寫“青春”的夢想——
臧獻廷
臧獻廷,筆名一丁,河南省平輿縣射橋鎮人,1940年生,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是老知青、工程師。
1961年響應黨的“精簡機構,充實農業”的號召,回鄉支農當社員、任生產隊長,后受命創辦公社“農業學校”,任校長。1975年調公社辦工業,參與創辦了機械廠、面粉廠、輪窯廠和造紙廠,先后任面粉廠和造紙廠工程師、副廠長、廠長。改革開放后造紙廠停辦,回家務農,間或看書學習和練習寫作。
2010年4月,70歲的他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說《路》;2011年6月,他創作出長篇小說《那時花開》;2013年9月,他創作出中篇小說《甜到悲傷》;2015年11月,他創作出電視文學劇本《愛這片土地的女人》。
從對電腦一無所知,到敲擊鍵盤練習打字進行文學創作,對于一位70多歲的老人來說,5年間出了4本書,且不說160萬字的手稿需要怎樣思考、怎樣打磨,單就這一字一字寫出來需要多大的困難可想而知。
這4部作品來源于臧獻廷的經歷,這其中有他的影子。為了便于讀者了解,記者以這4部作品為題,帶領讀者探尋臧獻廷創作這4部作品的心路歷程。
《路》
這是一幅跨越時空的農村寫照。
這是一段值得我們回憶的時光。
一個樸實、美麗而又精干的農村女強人——賈香梅,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農村先后創辦起多家企業,始終保持著樂觀上進的心態,致富不忘鄉親,在中原沃土上打造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美麗天空。
質樸而又機敏的農村男青年賈興旺,善于鉆營,抓住有利于自己的各種機會,通過奮斗成為一名國家干部,從農民到局長,可謂平步青云,但他無法抵御金錢與美色的誘惑,生活腐化,作風不檢點,到頭來身敗名裂。
幸運的是,他的愛人顧秀對他不離不棄,他的姐姐賈香梅對他關愛有加。不幸的是,他作繭自縛,最終貧病交加、郁郁而終。
同樣是出身貧寒的賈香梅和賈興旺姐弟兩人,通過個人的奮斗與努力,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于搏擊、敢于進取,但他們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后的30余年,中國農村經歷了大集體時期的貧窮與落后,迎來了改革開放后的嶄新發展。社會與時代在變遷,人性的真善丑惡也在經歷著各種考驗……
《文學理論教程》中曾如此結論:在藝術創作活動中,作品總是彌漫著作者思維的影子和情感的痕跡。這一點在臧獻廷身上也不例外。2010年4月,70歲的臧獻廷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路》。小說中的描寫集結了藏獻廷上大學,下鄉,經歷磨難,勇于搏擊、敢于進取,大起大落,卻毅然走出不一樣的人生經歷。
臧獻廷1957年考上水力發電學校(現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在學校里,他是品行良好的先進學生,曾以學生代表的身份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大學畢業,前途一片大好的臧獻廷由于出身問題,被發配到農村,成了被文斗、武斗的對象。臧獻廷在這屈辱的斗爭中頑強地挺了過來,并堅強地像松一樣活著。他說:“每個人都有一條路,人生如一次漫長的旅行,路在自己腳下延伸。旅行路上一直不變的是起點和終點,一直在變的是過往的行人、沿途的風景,還有趕路的心情。”
據悉, 2012年6月,《路》入選河南省農家書屋采購目錄,面向全國發行。
《那時花開》
“初見臧獻廷先生,是在我的辦公室。他著裝樸素,舉止得體,言談平和而清晰。他送我一本著作,是他去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路》。聽著他幾十年來對文學的不倦追求,我很感動,想起了我的啟蒙老師,他是一個小學教師,在我讀小學時,他寫小說,但直到退休,還沒有發表過一篇。臧獻廷先生不一樣,他已經出版過一本書,又拿來已經在出版社通過三審的新著作《那時花開》,讓我作序。他的出身和我大致一樣,我19歲走出農村到部隊,他卻一直在農村堅守,所以我見到他,有一種親近感,欣然答應學習他的著作并寫這一段話。”原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文學院院長鄭彥英在臧獻廷所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那時花開》的序中如此感慨道。
《那時花開》這部小說有30多萬字,是臧獻廷2011年6月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該書主要寫了江立勤和白雪蓮兩個青年曲折的愛情故事。兩個青年身上體現出的愛情觀,以及對純真愛情的執著與忠誠,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拜金成風的今天,顯得相當可貴。比如寫到白雪蓮,為了愛情,騎著自行車跑到公社和縣里,要把自己的推薦上大學的名額讓給江立勤。在沒有讓成的情況下,她又按照江立勤的志向,跑到縣里,換了學校。她把重點大學換為普通院校,學習中醫。這種一心為所愛的人所想、處處為所愛的人考慮的品格,實在難能可貴。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他們令人羨慕的愛情。愛,成就了兩個年輕人;愛,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臧獻廷長期生活在農村,生活經歷豐富,所以對鄉村的一草一木、人情世故,非常了解,小說就顯得很真實。比如下面這一段: 睡覺前,白雪蓮為改變農村婦女很少洗澡的不良習慣,要求給婆婆洗個澡,可立勤娘說什么也不愿意,說沒聽說過有誰家的媳婦給婆婆洗澡的,讓別人知道了要說自己是個惡婆婆的,最后她只同意雪蓮幫她洗洗腳。白雪蓮洗得很認真、很仔細。立勤娘高興得合不攏嘴。她無限感慨地對媳婦和兒子說:“我是咱村最有福氣的婆婆了。在咱村,再找不到一個兒媳婦給婆婆洗腳的了,這事恐怕只有雪蓮能做到,也只有我享受到這份清福了。老天爺,我真有福氣啊!”睡到被窩里,立勤娘還在揉著自己的腳偷笑。
只有長期在農村生活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的情節,特別是立勤娘揉著腳偷笑的細節,非常到位。小說的味道,就在這些小細節上體現出來了。
臧獻廷對主要人物的把握,是準確到位的,比如寫到江立勤和他娘在得知白雪蓮已經被推薦上大學,而立勤未能被推薦時的心理變化與語言表達,在特定情景下,自然而然地讓讀者產生共鳴。
小說是需要矛盾的,在矛盾開始、發展、結束中,最容易表現人物性格。立勤和他娘各有各的理解,但是從各自的角度出發,都合情合理。于是,矛盾構成了,懸念也出來了,讀者會因此而產生閱讀興趣甚至閱讀欲望。
臧獻廷告訴記者:“愛情和事業,注定是我們離不開的永恒話題——忠貞而美好的愛情,是人生旅途中力量和勇氣的源泉,是讓我們永葆青春的清香花朵,是幸福人生的堅強基石。而事業是人的立身之本,人的一生,或平凡,或偉大,不求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求有益于社會和人。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既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又有看不完的美麗風景。微笑面對,幸福前行。”
《那時花開》一書凝聚了臧獻廷的心血,他向讀者呈獻的“微笑面對,幸福前行”的理念無疑是成功的。
《甜到悲傷》
“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是我花了數年時間寫出來的。我是個老知青、老農民,今年70多歲了,也可以說我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寫出來的。《雨雪交加》的內容,寫的是1945年春天發生的事,迄今已經70年了。文中的前面部分是我的親生經歷。《筑巢引鳳》的內容,也基本上是我個人經歷過的事情。其他的或目睹,或耳聞,也基本上有其事。當然了,作為小說,虛構、借鑒的地方也不少。因此,我深切體會到,寫東西沒有自身生活的積累、經年的儲備,不反復地咀嚼品味、弄清其來龍去脈,是寫不出能給讀者以啟發、引導,并從中得到一些有益東西的書的。” 2013年9月,臧獻廷出版中篇小說《甜到悲傷》。對于70歲開始寫書一事,他是這樣向記者說明的:
“當然我也不是刻板地認為,自己經歷的事情要若干年后再去寫,不是的。我之所以如此,是由我自身的特殊人生背景造成的,年輕時沒有條件,想寫不能寫。如果我年輕時有寫作條件,也不至于七十多歲了才出作品。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時間、地點、條件的。我國著名作家劉紹棠11歲就出作品了,俄國作家肖洛霍夫16歲就開始寫《靜靜的頓河》。我不主張事必躬親,去搞形而上學的那一套。虛構、借鑒、移植、嫁接等藝術手段都是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作品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大家一定能從書里不少篇幅中看到,它們多是‘帶刺兒’的。我想這正是我寫作的目的。” 藏獻廷對記者說,作者的責任就是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探索生活,剖析生活,認識生活,從中找出讓讀者認可的,能引起他們共鳴的有益于文明進步的東西,把那些腐蝕人們靈魂,敗壞社會道德風尚的東西曝光,讓人們看清楚它的丑惡本質,認清它、遠離它、唾棄它,使人們彼此間真誠坦白,互敬互愛,團結友好,急人所急,幫人之困,扶人之危,助人為樂,逐步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生活。人應當有科學的崇高的精神信仰、純潔美好的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這些都是我在寫作中一貫遵循的,過去出版的東西是本著這種精神去寫的,在現在的這本集子中這種精神也貫徹始終,今后也將會繼續遵循這種精神去寫。
《愛這片土地的女人》
“臧獻廷先生是我的老作者,也是我尊敬的一位長者,他對文學的不倦追求,讓我深受感動。他雖過古稀之年,但仍筆耕不輟,希望為年輕人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 2015年11月,臧獻廷出版電視文學劇本《愛這片土地的女人》。河南人民出版社在該書的序中誠摯地寫道:近5年間,臧老先后出版了長篇小說《路》、《那時花開》和中篇小說集《甜到悲傷》等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或許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農村,生活經歷豐富,對鄉村的一草一木、人情世故,非常了解,所以他的作品就顯得很真實,很接地氣。或許是他的作品真切反映了中國農村的生活,悄然打動了您……
據了解,《愛這片土地的女人》是臧獻廷根據自己的長篇小說《路》改編的42集影視劇劇本。主人公劉香梅解放前是一個討飯娃。新中國成立后,她響應黨的號召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積極投身到合作社建設中,并成為合作社的帶頭人,還加入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后,她積極帶領群眾創業,成為一名深受大家愛戴的民營企業家。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部作品探索了中國農民、農村、農業如何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問題,謳歌了勤勞樸實的農民。作品處處體現了作者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2016年4月,銘生大作(北京)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欲以2800萬元的價格把這部影片拍攝成36集電視連續劇《風雨彩虹》。目前,雙方正在商討中。
“想做,就去做”
“趕緊寫,必須寫,寫到死為止。”76歲的臧獻廷在談到以后的打算時斬釘截鐵地說。
“我最喜歡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這首歌。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老過,人生就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態,要正確認識生活、認識人生,選好目標,一直走下去,別回頭。我的第五本書現在已經寫到一半,今年一定要把它寫完。” 臧獻廷告訴記者,“右胳膊疼得抬不起來的時候我就用左手寫。我想再寫三部書,算是一個回憶錄式的系列吧,名字我已想好了,就叫《北京求學》《回鄉當生產隊長》《我在農校的日子》。”
“不活在過去,不怨天尤人,不后悔。”臧獻廷對記者說,“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我以為‘從心所欲’就是:想做,就去做。”
記者手記
常常沉思,如果自己是一棵樹,那么我會堅挺地矗立,即使是猛烈的暴風雨,也毫不畏懼;如果自己是一棵樹,那么我會驕傲地昂首,即使是殘酷的打擊,也不會放棄。人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荊棘。失意、悵惘的時候,想一想臧獻廷,像他那樣吧!像樹一樣活著!像樹一樣用盎然的綠意去兌現生命的正直與堅強!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