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蛤蟆地”變成農業園
摘要:放棄穩定工作 扎根家鄉沃土他把“蛤蟆地”變成農業園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陳 健 本報訊 微風吹來,滿池的荷葉起舞;白色的蓮花點綴其間;
放棄穩定工作 扎根家鄉沃土
他把“蛤蟆地”變成農業園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陳 健
本報訊 微風吹來,滿池的荷葉起舞;白色的蓮花點綴其間;蓮池里,偶爾有撒歡的泥鰍躍出水面,轉瞬消失在水底;蓮池北面的園子里,一棵棵小梨樹穿插種植在薯壟中間;西面的絲瓜、葫蘆爬上支架,郁郁蔥蔥,如同一條綠色的長廊……
這幅“杰作”的主人就是正陽縣傅寨鄉章寨村村民李斌。
今年44歲的李斌,18歲就開始外出闖蕩,在駐馬店市的一家大型化工企業站穩腳跟,特別是近年來,每年將近20萬元的薪水令不少人羨慕。可誰也不會想到,2013年春節前,李斌做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回家鄉經營土地!當時,村民無法理解。
“這些年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大,經營土地同樣能有所作為。”采訪中,李斌告訴記者。
“家鄉人習慣了小麥、花生輪作,最好的年成每畝收入不足2000元錢。由于多年輪作,產生土壤病害,土地酸化、鹽堿化日趨嚴重,必須改變種植結構。”李斌說,他將目光瞄準家鄉的100多畝洼地,這些地被當地人稱為“蛤蟆地”。
家鄉沒有一處規模的蓮藕生產基地,本地的蓮藕消費基本上是從外地購置。他先后前往山東濟寧、壽光、南陽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決定從事蓮藕種植。自家的13畝多“蛤蟆地”是他最好的試驗田。
去年秋,他邀請專家進行規劃,雇來挖掘機把其中的4畝改造成
收入如何?村里的技術員李合林算了一筆賬:蓮藕每畝按
他把蓮藕池北邊的4畝多耕地規劃為果園,用來栽晚秋黃金梨等果樹。蓮藕池西邊的耕地,他規劃為蔬菜種植區,用來種植時令蔬菜和溫棚反季節蔬菜。“蛤蟆地”成了農業園。
“自己富沒啥意思,能夠帶動鄉鄰共同打拼一起富裕那才體現個人價值。”李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5年8月,李斌牽頭成立了“正陽縣鑫隆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加入了河南省農業科技110服務體系,為入社的農民提供全程科技服務。目前,入社農民已有近10家。
李斌說,他已與中華易購網合作成立了“文化電商生活館”,生產的農副產品通過電商外銷。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