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告訴你:如何提高大選投票率
摘要:原標題:科學告訴你:如何提高大選投票率 ■今日視點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不足三個月,兩黨競選團隊仍在爭分奪秒拉票。不過,讓兩黨政客非常頭痛的另一問題是:如何提高
■今日視點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不足三個月,兩黨競選團隊仍在爭分奪秒拉票。不過,讓兩黨政客非常頭痛的另一問題是:如何提高大選投票率。據《科學美國人》雜志報道,這個內外標榜民主,聲稱選舉是公民最大民主權的國家,過去9屆總統大選投票率始終徘徊在50%左右,以絕對“優勢”躋身發達國家投票率最差行列。如何提高選民投票率,行為科學家建議,與其簡單地告訴選民去投票,不如從選民投票環境上下工夫。
美國大選投票率僅50%左右
資料顯示,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僅有53.6%的選民投票,即便在投票率最高的2008年,這一數字也不過56.9%。相比之下,在最新一次的大選中,比利時投票率高達87.2%,澳大利亞投票率高達80.5%,就連芬蘭的投票率也高達73.1%。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不愿意行使他們所稱的最大民主權?
目前美國選舉慣例中有些政治和人為的障礙,比如苛刻的選民身份法案,部分地區投票站不足,讓一部分美國人很難參與投票。除了這些客觀障礙,大多數有關未投票選民心態的理論指出,對政治漠不關心或不相信政府能力,同樣制約選舉率。針對這類選民,最好的方案是告訴這些人,他們的選票對政府非常重要,但這似乎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行為科學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類信息性干預措施最終功虧一簣。實踐表明,環境會對人們的決定產生根本影響。如別人的做法、選舉對自我感覺的影響、為投票需做的準備等,都會最終影響選民是否投票。
投票計劃將有助實現目標
很多傳統的動員工作旨在讓選民承諾在即將到來的選舉日去投票。然而,正如許多人打算健身、實行健康飲食、為退休存錢一樣,真正付諸實際的屈指可數。一項由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展的研究表明,制定具體計劃有助于人們將目標變為現實。
2008年民主黨在賓夕法尼亞州初選期間,研究者在28.7萬名將要投票的選民中間進行了一場現場實驗。美國11月份大選前一到三天,坦普爾大學行為科學家大衛·尼克爾森與哈佛大學的托德·羅杰斯將選民分為兩組,一組僅詢問他們的投票意愿;另一組除了投票意愿外,還會詢問他們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實現投票目標等問題。
選民記錄顯示,制定計劃比簡單詢問選民意愿更有效,有計劃的選民參與選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選民的從眾心理不容小覷
傳統方法通過強調“投票人的不多,你的投票非常重要”來說服選民投票。然而行為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會受從眾心理的影響,更愿意做大多數人做的事。
在2005年新澤西州大選和2006年加州初選兩個毫無聯系的選舉試驗中,研究者對上述假設進行了測試。他們發現,個體更樂于把選票投給多數人看好的競選人。
而在2006年密歇根初選期間,由耶魯大學和愛荷華州北部大學的研究者共同領導的另一場實驗中,選民會在選舉結束后收到一封郵件,告知選民與鄰居誰投了票。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做法使投票率提高了8.1%。
如果大多數人都投票,沒投票的一小部分人會覺得自己在推卸社會責任。公開投票記錄可能會增加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也會令那些不投票的人感到羞愧。長此以往,他們便會保留作為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
迎合選民自我認同感至關重要
對投票率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利用公民意愿去塑造自我認同感,也就是“投票的人”跟自我認同是否匹配。
在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斯坦福和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在2008年加州大選和2009年新澤西州長選舉中,對這兩個州的選民做了選舉前調查:投票是自我認知的表達(即成為一個選民對你有多重要?)還是投票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活動。
或許有人會說,成為一個選民關乎自我認知,而選舉行為則是原則上人人都能采取的行動。在選民身份確定的情況下,這一結果讓投票率提高了10.9%。
這次大幅提高具有歷史意義,或許使美國的投票率提高到64.5%,一舉超過了英國和加拿大,讓美國在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34個發達國家投票率排名中,由第31名上升到第19名。
投票重在堅定選擇和信念
雖然排除政治障礙更能提高投票率,但行為干預有助于激發公民的積極性。有些人因為個人投票不會改變選舉結果而放棄投票,對此行為科學指出,選舉對于個人的重要性不止于此。
研究發現,投票行為除了能了解自身對于他人的意義,還可以增加對自我的了解,從而堅定人們的選擇和信念。從這個角度看,不投票的人不僅意味著他們放棄了民主權利,還意味著他們的自我暗示:“我不關心政治。”進一步講,他們可能對公民權利、地方治理、外事等更不感興趣。而對那些投票的選民來說,投票不僅是政治表達的利益訴求,還是點燃政治生活的星星之火。
姜靖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