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身邊的好黨員
摘要:為了不讓村子遭受水淹,彭群積極向上級申報并組織村民搬遷;為了方便村民出行,他召集村民自建漫水橋;村里打井,他身先士卒;他是村民的主心骨,鄰里之間的大事小情、矛盾
為了不讓村子遭受水淹,彭群積極向上級申報并組織村民搬遷;為了方便村民出行,他召集村民自建漫水橋;村里打井,他身先士卒;他是村民的主心骨,鄰里之間的大事小情、矛盾糾紛,只要找到他就能解決;他是一位農民,是鎮、村干部公認的——
村民身邊的好黨員
記者 張新義
初秋時節,確山西部的淺山丘陵別有一番景致:繁茂的樹林綠得醉人,豐富的秋作物收獲在即,蜿蜒的村村通水泥路四通八達,把一個個村落連接起來。
瓦崗,這個特色農業優勢顯著的鄉鎮,因“瓦崗紅薯”、“瓦崗西瓜”而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俺鎮有個叫彭群的村民組長,他雖然只是個村民組組長,一個農村黨員,卻有著很高的覺悟,真的讓人佩服。”這是之前記者在和瓦崗鎮黨委書記馬中山交談中,他無意間說的一句話。于是,記者就有著強烈的愿望:走近彭群。
在他看來 老少爺們兒的事都是大事
見到彭群時,他正在忙著收花生。聽說記者要采訪他,淳樸的他顯得有些拘謹。“沒啥好說的,當干部不管大小,都要心里想著群眾。”這是彭群說的第一句話。
坐在彭群家收拾得整潔清爽的院子里,記者聆聽著他和圍過來的村民,講述著關于他和彭溝村民組的故事。
1954年出生的彭群,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初中畢業后,被貫臺村推薦到確山縣五七農業技術學校,學習園林果樹栽培技術。1980年,26歲的彭群擔任村民組組長,1983加入中國共產黨。
擔任村民組組長36年來,彭群為彭溝群眾辦的三件大事,讓村里的人至今還津津樂道:組織群眾搬遷,號召群眾建橋,帶領群眾打吃水井。
彭溝,因為原先在丘陵下面的河溝旁而得名。由于地勢低洼,每年到了汛期,彭溝人都會不同程度地遭受水災。作為村民組組長,彭群有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把村子搬到地勢高一些的坡上。想到就要努力去做。為了這個目標,從1992年起,彭群一次次跑到鎮里、縣城申報搬遷事宜。“那時他都是騎自行車去,有時候步行去。”村民說。
經過彭群的積極努力,1995年,搬遷地址選好了,25戶村民陸陸續續搬遷完。彭群很注重新村子的規劃,整個村子分為前后整齊的兩排,村內道路、戶與戶之間通道井然有序,以至于20多年后的今天,村容村貌依然美觀,被瓦崗鎮確定為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搬遷后的彭溝,由于地下巖層堅固,打壓水井不出水,村民們只有跑到一里多地遠的幾近干枯的水井挑水吃。那個水井每天只能出兩挑水,根本不夠用。于是,1998年11月起,彭群就帶領群眾打深水井。打到
事先規定的打井每輪流一班下井三個人,而彭群卻堅持每班都在井下,只讓另外兩個勞動力輪班。每天收工前,他都是先讓另外兩個人上來,自己最后上來。夜里,他就帶著被子,住在井旁看護著。
經過全村人堅持,20多米深的吃水井打好了。彭群又帶領大家建起了水塔,把水泵放入井里將水抽到水塔里,再由自來水管道輸入各家各戶。
“當初打井危險得很,彭群硬是帶著俺把井打好了,現在吃水多方便。”曾經和彭群一起參與打井的村民彭新全說。
新搬遷村子后面的河溝,是村民們到地里種收莊稼的必經之地。每到夏季,山水暴漲,村民們出行只能在河兩岸的樹上系根繩子,扶著繩子心驚膽戰地蹚水過河,村民的牛羊時不時會被沖走。
1999年秋,彭群發動彭溝村民,每家每戶兌錢買水泥,每人兌兩立方米石頭,每戶都出勞力,建起了一座石頭橋。“這橋堅固得很,挖掘機都能從上面過。”村民自豪地對記者說。石頭橋的建成,不但方便了彭溝村村民,也給周邊的土門、余下莊等村民組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
在他眼里 沒有調解不了的鄰里糾紛
“彭溝的鄰里糾紛,都是彭群去調解的。要是所有村民組組長都像彭群這樣,農村工作就好做多了。”采訪中,彭群的直接領導、貫臺村黨支部書記曹冬梅深有感觸地說。
“俺莊的彭群組長調解事件公道,講道理讓人心服口服。”彭溝村民組的村民說。
“只要站得正,就不怕影子歪,有啥不好調解的?”彭群道出了他的調解竅門。
去年麥收時節,村里兩戶之間,因為其中一戶把垃圾倒在另一戶院門前,另一戶不愿意,把垃圾連同自家院門前的麥秸稈、雜草等鏟到了對方院里。為此,雙方爭吵激烈,隨時都有動手打斗的危險。正在地里收麥的彭群得知后,放下手里的活,向村內跑去。
“你們都別沖動,鄰里鄉親的,為了這點事,劃得來嗎?”見到彭群,爭執雙方情緒慢慢平靜下來。彭群很快給出了調解方案:原先的垃圾,由先倒的那戶自己清理;麥秸稈、雜草等,后倒的那戶自己撿回去。“是誰的垃圾誰負責撿起來,都動動手,誰也不偏向,這不就解決了?”談起那次調解經歷,彭群臉上顯露出些許的自豪。
今年7月,村里兩戶因耕地邊引起糾紛,雙方都想把莊稼種到地邊處,互不相讓。彭群經過耐心調解,雙方同意各自讓出
“有人的地方,就難免有糾紛。調解糾紛,你得用技巧,不能有私心,也不能簡單地命令,要有耐心,分析糾紛的根源是啥,多講道理,多說服群眾,不要怕麻煩。”“遇到群眾的事,嫌麻煩,還叫啥共產黨員?”當了36年村民組組長的彭群,這樣看待矛盾糾紛調解。
曹冬梅告訴記者,很多時候,為了彭溝群眾的事,彭群放下家里的事、地里的活,去辦理、去解決。“遇到莊上有事,他比俺家的事還慌呢。”彭群的妻子張玉玲說。
在他心中 共產黨員要永遠牢記黨性
有著33年黨齡的彭群,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新聞和法制節目。“因為咱是共產黨員,看新聞可以了解國家政策,看法制節目可以讓咱知法懂法。只有自己明白了,才好給鄉親們宣傳、講解。”彭群說。
貫臺村共有36名黨員,每次村里通知開黨員會、村民組長會,彭群都會按時參加,無論農活多忙。彭群說:“既然村里讓開會,就是有重要的事。不參加會,就是沒有紀律性;不開會,就不能給群眾傳達。”
雖然只是一名村民組組長,彭群對于村里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都是保質保量高效完成。養老保險、新農合、土地確權、宅基地確權、貧困戶認定……這些牽涉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彭群都會耐心細致挨家挨戶去落實,而且總是第一個完成好。
共產黨員,就要公而忘私。在前一時期扶貧攻堅貧困戶認定中,雖然彭群的二哥彭柱年齡大了喪失勞動力,嫂子身體也有病,按照貧困戶識別標準,二哥家不應納入貧困戶。彭群堅持原則,不徇私情,并耐心給哥哥、嫂子講解相關政策。“共產黨員不能有私心,要想著吃虧。”彭群說。
對于“三嚴三實”,彭群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做人要實,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實事求是干工作,踏踏實實為群眾辦事、為上級分憂。
“你看看,現在國家的政策多好,有補貼、有五保、有低保……”懂得感恩的他,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如今,勤勞上進、勇于擔當、胸懷黨性的彭群,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以飽滿的熱情和對彭溝村民的大愛,影響、激勵、帶領著鄉親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邁出堅實而有力的步伐。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