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反物質都去哪兒了?
摘要:云室里的電子和反電子徑跡 大爆炸之后的138億年,宇宙仍然充滿各種天體,所有這些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既然物質都還在,那么反物質都去哪里了?在近日于美國芝加哥舉辦的
云室里的電子和反電子徑跡
大爆炸之后的138億年,宇宙仍然充滿各種天體,所有這些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既然物質都還在,那么反物質都去哪里了?
在近日于美國芝加哥舉辦的第38屆高能物理國際會議上,日本科學家對于為什么現在的宇宙間充滿了正物質而非反物質,給出了一個解釋:中微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在物質形態和反物質形態的表現不同。不過,他們也表示,還需要收集更多數據才能對此解釋進行確認。
為什么宇宙中有物質?這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恒星、行星、星系和星系團都是由物質構成的,植物和動物也是由物質構成的。本來這是極為自然的事情,但是另一種奇怪的東西出現后,我們就陷入了理解的困境,這種東西就是反物質。
根據我們對宇宙起源和反物質的了解,物質和反物質都應該是不存在的。因為,反物質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當它和物質結合時,會相互湮滅抵消,并產生巨大能量(光子)。另一方面,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應該創造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問題就出現在這里——按理說,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就會“同歸于盡”。可是大爆炸之后的138億年,宇宙仍然充滿各種天體,所有這些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既然物質都還在,那么反物質都去哪里了?
反物質是如何被發現的?
我們先從反物質的物理淵源說起。故事開始于1928年左右。當時,物理學正處于重大改變期。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闡述了引力的本質,以及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會發生什么情況。而另一群物理學家正在發展量子力學,來描述粒子的行為。與此同時,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試圖將這兩者聯系起來。
狄拉克提出了一個描述電子運動的數學方程式,即狄拉克方程。這是一個既具有量子力學特征,又滿足狹義相對論要求的方程。在方程中,和電子共同存在的還有另一種粒子。它并不是傳統帶負電荷的電子,而是奇怪的帶著正電荷的電子——也就是電子的反粒子。
1931年,狄拉克預言了電子的反粒子即“反電子”的存在,他還進一步提出質子及其他粒子也應該有相應的反粒子。如果所有粒子都有反粒子,那么就有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反物質。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可能存在反物質。
其實早在狄拉克提出反粒子概念之前,反粒子就已經在實驗室里留下了蹤跡,但被實驗物理學家忽略了。那時實驗室內探測帶電粒子徑跡的主要工具是“云室”,云室中高能粒子經過的路徑上會出現一條白色的霧,也就是粒子運動的徑跡。
在云室內施加磁場后,帶電粒子會發生偏轉,產生彎曲的徑跡。一些科學家注意到,磁場中有一半電子向一個方向偏轉,另一半向相反方向偏轉。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電子只有一種,因此他們未曾想到那些反常的徑跡是反粒子造成的。
在狄拉克預言“反電子”之后,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懷疑云室中另一半的電子就是“反電子”,于是他開始做實驗來證明。1932年8月,他收集到了足夠的數據,正式確認“反電子”的存在,并將它們命名為“正電子”。
至此之后,反物質成為了物理學以及科幻小說的一部分。
如何找到宇宙中的反物質?
根據狄拉克方程,反物質會和普通物質遵守一樣的自然規律。在這種情況下,宇宙中的物質與反物質的含量必須相等,所以有可能存在“反物質星球”和“反物質星系”,但是我們如何找到宇宙中的反物質呢?
為了尋找反物質,天文學家將目標放在每時每刻轟擊地球大氣層的宇宙射線上。果不其然,1936年,科學家在宇宙射線中看到了正電子的身影。
2008年,科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朵龐大但稀薄的反物質云。它圍繞在銀河系中心附近,并發出伽馬射線。歐洲航天局的射線衛星觀測表明,這朵云并不在銀河系的正中間,似乎是尾隨著某顆散發X射線的恒星。這里的反物質可能不是宇宙誕生時遺留下來的,它們更有可能起源于恒星。這顆恒星周圍有一個黑洞,當恒星周圍的氣體脫離恒星,就會被黑洞“吃掉”,這個高能的過程將產生反物質。
不過,能釋放反物質的不只有恒星。平均而言,每一小時左右,香蕉會吐出一個正電子。這是因為香蕉中含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鉀-40。當它衰變時偶爾會釋放出一個正電子,而當正電子遇上第一個電子時,也會湮滅釋放能量,不過所釋放的能量是微不足道的。而事實上,我們的身體里也有鉀-40,也會發生這一過程。但它們不能完全代表原始反物質,我們需要尋找的是更重的原始反物質粒子,比如反氦核。
可是自然界中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產生一個反氦核,只有宇宙大爆炸才能做到。所以,如果我們發現像反氦核這樣的粒子,那么接下來可能會找到更多的原始反物質,甚至是擁有很多反物質的宇宙區域。如果檢測到反碳核,那么意義就更加重大了。碳只能在恒星的“核熔爐”里形成,反碳核的現身,意味著太空中的某處存在“反物質星球”,這將是天文學一次偉大的突破。
反物質和物質是對稱存在的嗎?
2011年,阿爾法磁譜儀探測器被送到國際空間站,它是專門用來測量宇宙射線中反物質的數量和類型的。至2013年,阿爾法磁譜儀已經看到過40萬個正電子,但沒有發現其他種類的反物質。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證據表明原始反物質潛伏在太空某處。
所以只剩下一種可能:反物質和物質雖然是對稱的,但“性格”卻不一樣。
幾十年來,粒子物理實驗已經多次看到粒子與反粒子有不同的行為反應。這要從所謂的“弱核力”說起,弱核力是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之一,亞原子放射性衰變就是由它引起的。弱核力,加上引力、電磁力,它們共同控制著規模巨大的宇宙。剩下的一種是強核力。強核力的作用范圍很小,大約只有原子核般的大小。
1964年物理學家在研究K介子衰變時,發現K介子能自然衰變成反K介子,反K介子也可以衰變為K介子,但是這兩個過程發生的頻率卻不一樣。因此,一些科學家推測,宇宙在弱核力的作用下,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由于宇宙大爆炸時存在某些過程,更有利于物質的產生,或者說物質的產生頻率更快。導致反物質的量不足,物質的量過剩,而剩余的物質組成了今天的宇宙。科學家給出的估計是每形成10億個反物質,可能就會產生十億零一個物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中進行的實驗加強了這個猜測,在面對弱核力時,物質和反物質確實有不一樣的反應。
科學家參考了對撞機的數據,估測宇宙早期可以產生多少反物質,可惜答案并不是科學家們所期望看到的。之前給出的估計是每形成10億個反物質的同時就產生十億零一個物質,這意味著宇宙剛誕生時差不多有一半仍舊是反物質。然而,根據實驗結果,宇宙剛誕生時的反物質質量只相當于一個普通的星系。顯然,這和科學家估計的情況有非常大的差異,說明反物質的研究任務還很艱巨。
宇宙到底有沒有另一半?有的話,它會在哪里?反物質和物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行為?宇宙誕生之初究竟發生了什么?這些問題仍尚待解決。可見浩瀚宇宙對于人類來說,依舊深不可測。(冷嘉)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