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中長期投資更劃算
摘要: 2016年上半年,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難以稱得上紅火。 在過去的半年內,銀行、基金、保險投資收益全線下滑。6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78%,創下新低,共
2016年上半年,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難以稱得上紅火。
在過去的半年內,銀行、基金、保險投資收益全線下滑。6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78%,創下新低,共有660款理財產品未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184只股票型基金中,僅有21只今年以來收益為正,混合基金和QF基金的總體收益也為負值。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為2.47%,較2015年同期下降了2.69個百分點。一時間,資產布局成了諸多投資者面臨的共同難題。
低收益還會持續多久?三大領域的資金向何處去?投資者如何找到收益更高的產品?對于各種焦點問題,新京報推出秋冬季理財投資指南,為投資者答疑解惑。
錢放P2P怕跑路、放股票怕套牢?業內人士稱,銀行理財仍然是個不錯的選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數量增多、中資銀行收益率整體平穩。
上半年銀行理財收益率維持著明顯下滑趨勢,多款理財產品未達到最高收益。下半年面對紛雜的經濟環境,該如何挑選合適的理財產品?
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402家銀行共發行54140款理財產品。其中,面向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達44429款,個人理財產品發行量同比上升5957款,增幅達15.48%。
從發行主體上看,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表現搶眼。城商行整體上半年發行量達18744款,發行量占比增長至42%,農村金融機構整體占比同比上漲了11%。
在收益上,2016年上半年各中資發行機構整體收益率表現較為平穩,除一個月以下期限產品外,其余期限產品收益率差距較小,整體收益率維持在3.7%到4.5%之間。而相比較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各期限產品收益率差距跨幅更大。
在收益率發展態勢上看,多家機構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整體收益率維持著較為明顯的下滑趨勢。據融360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1月到5月的整體收益不斷走低,而6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78%,創下新低。
據銀率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660款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在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中,興業銀行、農業銀行上半年均出現了130多款,平安銀行出現了99款。
上半年,出現零收益甚至是虧損的產品達到37款,匯豐、恒豐成為重災區,匯豐銀行出現虧損的產品為30款。
普益標準預測,下半年銀行理財整體收益率仍然將保持下滑趨勢,但下滑幅度可能出現明顯收窄,除結構性產品外,面向普通個人客戶的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收益率將很難超過4.5%。
【投資者】
收益率明顯下降 但收益穩定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圖收益穩定,風險低,”一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告訴記者,近年來不斷在媒體報道中看到P2P平臺跑路新聞,對收益率較高的P2P平臺信心不足,選擇了風險相對較低的銀行理財。
談到購買銀行理財的動機,另一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則表示,“購買理財產品無非是能夠追著通貨膨脹,保證貨幣不貶值,依靠理財發財還是不靠譜。”“收益率明顯比前兩年低很多,2014年的時候收益5%以上甚至6%,都很正常,”一位投資者發現,現在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差不大,收益率高的也是剛過4%。
一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經理表示,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下降,但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熱情不減。“今年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還算比較多,不少是在‘股災’中的災民出于風險考慮,改買銀行理財,”該經理表示,投資者基本上用閑錢投資,有投資者追求收益率,有投資者考慮理財產品周期。
解讀1
國債是不錯的選擇
買理財,到期怎么選投資期限?多位從業人士向新京報提醒,這取決于客戶的具體需求和抗風險能力。
“畢竟長期利率高,如果確定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資金的需要肯定是長期合算。”某國有銀行客戶經理韓梅對記者說。
韓梅同時指出,投資者需要看清楚理財產品的起息日和到期日:“有的客戶會找過來問,明明寫著保本保息,到期收益怎么沒那么高?實際上就是把購買日跟起息日混淆了。”
“所以,如果打算把這筆錢買理財放銀行很長時間,買短期產品到期了再換一個(短期)是不合算的,在起息日這個問題上會損失一定利息。”她說。
新京報記者隨機調查幾位銀行柜臺人員發現,目前銀行理財的個人客戶中,中短期(半年以下)占了多數。
另外多位業內人士也建議,目前投資產品呈多元化,理財產品只是其中的一塊。“如果資金閑置時間更長,風險承受能力不高,其實國債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王碩對記者表示。
解讀2
長期投資收益超余額寶
把零錢放在余額寶是不少90后喜歡的一種理財方式,不過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實際上現在很多接近“活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都能接近或者達到余額寶的水平。
“余額寶是年輕人用支付寶的一個使用習慣的轉移,實際上現在年輕人對銀行理財了解不多。”韓梅對新京報記者說。
據介紹,很多銀行都推出了無固定期限和超短期的理財產品,包括建設銀行的“日鑫月溢”、中國銀行的“日積月累”系列低風險、高流動性產品。新京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如果投資期限夠長,這些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能夠超過余額寶的收益。
以建行某款“乾元-日鑫月溢”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例,4月,投資1至32天的實際收益率為2%,而32至63天的實際收益率達到了3.1%,超過了余額寶目前約2.4%的收益率。
解讀3
暫不推薦外匯理財
“目前針對外匯這塊,匯率波動風險還是存在,不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我們一般不推薦,尤其是歐元。”某商業銀行理財經理王碩對新京報記者說。
王碩對新京報記者提醒,英國脫歐后整個歐洲經濟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不大喜歡風險的客戶可以將歐元換成人民幣。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近日也撰文提醒客戶,今年10月有包括意大利修憲公投在內的一連串風險事件,市場可能會對歐元的未來產生動搖。該機構還預計,歐元今年會溫和升溫,但在明年大幅貶值。
除歐元外,美元是另一種常見的外匯理財產品。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在售的外幣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多為1%左右:比如中國銀行的中銀匯增-A計劃美元2016年第106期,期限是365天,預期年化收益率1.2%;建設銀行的匯得盈非保本外幣理財產品2016年第12期,期限是89天,預期年化收益率是1.1%。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美元被認為是避險貨幣的一種,但是對于不經常出國的普通百姓而言,進行美元理財意義不大,主要還是取決于個人需求。
韓梅對新京報記者說,目前國內很多家長存在要送孩子出國念書的情況,在人民幣貶值的大背景下,提前購買美元并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決策。
此外,一些外貿企業外匯收付存在著時間差,并不一定要換成人民幣,美元理財就能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韓梅說。
(王碩、韓梅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宓迪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