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圈里的“鐵娘子”
摘要:□蘇弼坤“我始終相信,是金子無論在哪里都會發光。我有火熱的激情、執著的追求和堅強的毅力,我相信,拿起相機的我,無論多艱難都能完成心中的目標。”昨日上午
□蘇弼坤
“我始終相信,是金子無論在哪里都會發光。我有火熱的激情、執著的追求和堅強的毅力,我相信,拿起相機的我,無論多艱難都能完成心中的目標。”昨日上午,在駐馬店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談起自己的攝影工作,張曉顯得異常興奮。
張曉
張曉攝影作品欣賞
14年前
“臨危受命”拿起相機
“2002年7月,因為當時駐馬店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辦公室缺少信息服務人員,說白了就是缺少一個寫稿子的,我便從原駐馬店市新蔡縣運管所辦公室借調到了這里。那時,我一天到晚重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碼字’,當然負責的還有圖片工作。”張曉說,就這樣,她開始接觸相機。不過因為單位有專門負責拍照的老同志,她這個半路出家的攝影師雖然一直暗地里下功夫,但一直沒有派上用場。
由于工作認真,張曉在新聞報道工作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2004年6月,原來負責拍照的人不再負責此項工作,單位為了補上這個“缺口”,便直接把一部沉甸甸的相機塞到了張曉的手里。
“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平凡的崗位,無論怎么努力也干不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有人認為拿相機的差事是一個苦差事,東奔西走,爬高上低,非常危險,不是一個女人能勝任的。”張曉說,雖然有困難,但她認為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她拿起相機的第一天,便背上相機到了采訪現場。
“新聞寫作方面張曉能信手拈來,那是因為她平時工作的積累。可對于攝影工作,她是新手。為了拍好照片她舍棄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和張曉在同在一個辦公室的同事說,2007年8月的一天,她受張曉的邀請帶著家人到市區附近的一個景點游玩。可大家到景區沒多久,張曉的手機就突然響了起來——局里有活動,需要她負責拍照。一接到通知,張曉便匆匆趕了回去。
張曉說,她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那次是因為市里集中銷毀非法營運三輪車,她作為辦公室信息服務人員必須去現場拍照。
“當時現場有很多媒體記者。作為一名女性,受到身高等因素的影響,我很難拍到一張令人滿意的照片。”張曉說,急于完成工作的她四處張望,終于發現一個由報廢汽車堆成的鐵堆角度正合適,可那個像小山坡一樣的鐵堆有近5米高,很難爬上去。當時她沒有猶豫,掛著相機就爬了上去。等拍完照片下來后她才發現,自己的衣服上滿是鐵銹,腿也被刮傷了。也就是這次“涉險工作”,讓她在單位里得到了“鐵娘子”的稱號。
14年后
用相機記錄交通運輸業發展
“工作中相機陪伴著我,生活中我也離不開它。為了能讓自己的攝影技術有所提高,我成了一名‘背包客’。”張曉說,每到假期,她總會放棄休息,帶上相機記錄駐馬店道路運輸行業的發展。
張曉說,從2009年到現在,駐馬店各縣區的客運、貨運基礎設施及各縣區車站的演變等,她都用相機記錄了下來。她拍了2000多張照片,記錄駐馬店道路運輸系統演變,甚至還整理拍攝了從1982年我市客運拱車、貨運太平車,到現在客運、貨運車輛的演變史。
“我喜歡上了外出用相機記錄祖國大好河山,這能夠提高我的攝影水平。但這不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既然我干一行、專一行,那我就要用自己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我在崗期間駐馬店道路運輸管理系統的發展。”張曉說,其他攝影師追求的或許是在攝影大賽得到金獎,或許是省級或國家級攝影協會中的地位,但她立志要用圖片建一個“運管系統的檔案館”,將來自己離開心愛的工作崗位時,能把她記錄的駐馬店道路運輸管理系統的發展留給后來者。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