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數據出爐 房貸高燒作何解
摘要: 央行近日發布了7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反映出信貸跳水,M2(廣義貨幣)與M1(狹義貨幣)“剪刀差”擴至15.2%,創下2010年1月以來紀錄;且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
央行近日發布了7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反映出信貸跳水,M2(廣義貨幣)與M1(狹義貨幣)“剪刀差”擴至15.2%,創下2010年1月以來紀錄;且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而新增房貸占比卻超過90%。
金融空轉
謹防新增貸款“虹吸效應”
“虹吸效應”源于市場資金面的寬松和低成本
據上周末央行發布的7月金融數據顯示,人民幣貸款相較前幾個月大幅減少,雖僅增加了4636億元,但其中住戶貸款就高達4575億元,大有完全“壟斷”新增貸款之勢。
M1增速大幅高于M2,住戶貸款占比新增貸款比重過大,這一貨幣政策的落地窘境,雖自上半年以來就一直在延續;但是其進一步升溫的惡性態勢,卻在相關職能部門預料之外。
M1增速大幅高于M2,說明當下資本在“持幣觀望”,嚴重缺乏中長期投資意愿,而住戶貸款占比新增貸款的比重過大,同樣表明當前“金融空轉”色彩濃厚;因為,新增住戶貸款的“絕對主力”是居民中長期貸款,而居民中長期貸款的“絕對主力”恰是房地產按揭貸款。
金融空轉在加速、新增貸款進入樓市,而企業貸款卻出現了自2005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減少26億元)。這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警惕,極有必要盡快拿出應對方案,以避免房地產市場對新增貸款過度的“虹吸效應”。
房地產市場對新增貸款的“虹吸效應”,源于市場資金面的寬松和低成本;當這一市場資金面,遭遇實體經濟優質資產端的急劇減少,那么,毫無疑問優質資產端的溢價必然會大幅上升,從而導致今年以來一二線大城市的樓市,以及少數上市公司的股權,進入瘋狂搶奪階段。
如果任由“虹吸效應”發酵,必將產生嚴重后果。這不僅是房地產過度擠壓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而且,持續攀升的地價和房價,還將對已然不振的實體經濟造成進一步打擊——地價和房價對實體經濟具有明顯的傳導作用,地價和房價的持續攀升,也意味著制造業廠房租用成本,創新和服務型企業的辦公,以及員工居住成本的連帶式上升。
之于當下,為避免房地產市場占據過多的信貸資源,以及對實體經濟的進一步打擊。首先,應增加一二線大城市的土地供給,限價、限貸等行政調控僅有一時之效,根本之處,還是要解決一二線大城市房地產的供需失衡,只有預期供給大幅增加了,市場的投機性和房價的持續攀升才不會這般瘋狂。
其次,在短期無法有效平抑地價和房價之下,可針對實體經濟的廠房和辦公用房租賃成本,嘗試與企業所得稅掛鉤進行適當的優惠減免,構建起動態平衡機制。比如,制造業的廠房租賃成本,以控制在該行業平均營收利潤率的10%左右為宜,而創新和服務型企業的辦公用房租賃成本,以控制在行業平均營業利潤率的20%左右為宜。
除此之外,為避免房地產市場過度的“虹吸效應”,有序引導市場資金面漸進流入實體經濟,當前的境況還有進一步減稅的必要,針對部分區域房地產開發的投機性,也有嘗試引入現售房制度的必要。
去空心化
房貸“高燒”因產業資本“離制造化”
房貸“高燒”病因是實體經濟的“虛化”
央行上周末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引發人們強烈關注。據報道,整個7月人民幣貸款只增加了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而住戶貸款就增 加4575億元,住房按揭貸款成了7月新增貸款的“中流砥柱”。
房地產“一枝獨秀”到了讓人震驚的地步,卻獨木難支中國經濟大廈。房貸“高燒”只是一個癥狀,真正的病因是實體經濟“虛化”導致產業資本“離制造化”,光是給房地產“退燒”,可能進一步導致“病情惡化”。
究竟是高房價吸引了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見異思遷”,還是制造業因利潤“移情別戀”推高房價?這恐怕互為因果。實踐證明,簡單的遏制房價,政策層面已顯“黔驢技窮”,房價越打越高;而“姜你軍”“蒜你狠”等領域的投機行為層出不窮,資金就是不進制造業等實體經濟。與此同時,貨幣政策也進退兩難:央行降息降準,低成本的資金“洪流”就會洶涌到股市、房市,實體經濟被抽血;一旦收緊貨幣,“融資難融資貴”,受害最深的還是實體經濟。
透過詭異的信貸數據看本質,房貸“高燒”、企業投資意愿下降,折射的是產業資本“離制造化”與企業行為的“空心化”。但產業資本“離制造化”,也具有必然性。首先,后工業化階段的經濟服務化和產業結構“軟化”是必然趨勢。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制造業因此遭遇了不少困難,產業資本逃離實體經濟的現象較普遍。其次,我國產業環境的約束力不斷增強,如高稅率、資源要素價格上升、貿易摩擦等,導致“空心化”成為企業集體行為。
若跳出“只緣身在此山中”看,上世紀80年代,美國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明顯低于互聯網、房地產、金融投資等領域,產業資本大量涌入“互聯網”等“新經濟”領域。互聯網泡沫破裂后,在美聯儲連續降息的刺激下,產業資本并未回到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領域,而是大量涌入了房地產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才真正認識到實體經濟的作用,并傾力實施“再工業化”革命。當時美國一些數據與我們何其相似。2008年金融危機前,美國國民經濟中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比重超過20%,特別是金融業公司利潤占全部公司的利潤的40%。
因此,我們要跳出貨幣政策的思維模式,從產業資本、結構的視角來尋求方法。一是確立實體經濟為主的產業政策,以宏觀政策引導,防止產業資本“離制造化”;二是強化現代制造企業在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產業扶持引導資本回流;三是激勵實體經濟企業創新,提升利潤率;四是拓寬民間資本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渠道。五是擠壓企業投機行為的獲利空間。
發燒雖是癥狀,但是高燒也會“燒死”人,給房地產打退燒針則是當務之急。(盤和林)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