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貧:留住鄉愁拔掉窮根
摘要:原標題:旅游扶貧:留住鄉愁拔掉窮根金秋時節,暖陽高照;蒼穹之下,疊翠流金。在湖城銀川鄉村的七彩田園間,往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大大小小的農家小院,房凈飯香&
金秋時節,暖陽高照;蒼穹之下,疊翠流金。在湖城銀川鄉村的七彩田園間,往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大大小小的農家小院,房凈飯香……這些畫面可謂是銀川旅游扶貧的縮影。
近年來,隨著寧夏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的設立,坐落在六盤山腳下的寧夏固原地區圍繞“紅色六盤、綠色固原、避暑勝地”的城市地域形象,不斷挖掘當地旅游特色,整合旅游資源,在旅游扶貧效果不斷顯現之時,也讓曾處“深閨”的六盤山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而位于銀川市的閩寧鎮更是成為全國東西扶貧協作的典范,閩寧對口幫扶協作,使旅游業成為寧夏脫貧致富、發展經濟的主要產業。20年來,旅游扶貧跨越千里,美了山川、富了鄉親。
“十三五”期間,寧夏將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利用5年時間重點扶持全區9個貧困縣(區)的7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銀川市也將把鄉村旅游與推進精準扶貧相結合,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專業培訓等,以帶動貧困農戶致富。
借鑒
河北印象野三坡,扶貧千萬家
淶水縣充分立足旅游資源優勢,致力打造以野三坡百里峽景區為龍頭,沿線魚谷洞、龍門天關、白草畔及拒馬河沿岸為輔助的景區群,確立了對接京津、融入京津、服務京津旅游發展思路,不斷改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品牌建設。
經過多年的投資建設和引導治理,淶水野三坡完成了從一個普通山鄉小鎮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轉變,“十二五”期間,野三坡景區實現門票收入4.37億元,總收入44.93億元,帶動山區貧困村由97個減少到60個,3萬人實現脫貧。目前旅游已輻射周邊7個鄉鎮、90個村,受益人口近10萬人。旅游精準扶貧,已經成為淶水縣脫貧攻堅最有力的武器。
借鑒
云南推進“布依水寨”
云南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模式,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拓展農民脫貧致富渠道,全力打造三省區結合部布依特色名鎮、漁港休閑小鎮、民族團結示進步范區。同時,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素質,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力保障。
該鄉注重加快萬峰湖水上機場建設步伐,推進“布依水寨”的規劃、招商和建設,不斷豐富水上娛樂項目,使萬峰湖成為康體理療、休閑度假、養生垂釣、運動休閑的水上休閑娛樂中心和飛行體驗、高空觀光、通勤保障的空中廊道,著力把萬峰湖打造為5A級風景區。充分挖掘、策劃、包裝民族文化,積極策劃和創辦“正月花山節”、“三月三潑水節”、“六月二十四火把節”、“七月七淑婭節”等各類民族特色節慶,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采取“培訓+考察”“現場+遠程”等方式,進一步壯大鄉村旅游。
甘肅旅游與扶貧深度融合
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甘肅慶陽市寧縣堅持“旅游+扶貧”的發展思路,推進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打造了以印象義渠·蓮花池景區為代表的一批旅游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寧縣將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工作結合起來,開創“旅游+扶貧”發展模式,扶持貧困群眾參與景區建設,目前全縣已建成景區26處,帶動貧困群眾發展致富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同時,縣上全力打造義渠國歷史文化特色品牌,帶動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從2016年到2020年,計劃投資7.9億元,全面完成義渠國古都和古文化街旅游建設工程,使其成為聞名全國的5A級歷史文化景區。
廣西旅游扶貧帶來“五變”
2016年以來,上林縣以創建廣西旅游扶貧示范縣為契機,強力推進一批重大旅游項目,探索出“五變”旅游扶貧模式,推進旅游產業和扶貧產業同時開發、并行發展。
田園變公園。該縣先后引進總投資超百億元重大旅游項目,把田園變公園,把涉及的村莊建設成為宜居宜旅的生態旅游鄉村。
村民變股民。該縣在旅游開發項目實施過程中,對旱地、水田、山林、湖泊等公司經營所需的其他用地,農民以入股、出租、流轉的方式向公司提供。
民房變客房。該縣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鼓勵農民創辦農家樂、鄉村旅館。目前全縣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區共65家,輻射帶動近700戶2800多人受益。
上山變上班。目前,“三湖一寨一園”等旅游項目建設長期用工120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976人,最低月工資為2200元,最高月工資達4500元。
憂老變養老。該縣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企業和政府各出一半,全額繳納在旅游項目建設征遷中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費。截至2016年2月,共為542名被征地農民繳納養老保險費。
江西“個十百千萬”,脫貧千千萬
為將旅游扶貧推上科學發展之路,江西鄱陽以環湖十二寨項目為引擎,在鄱陽環湖鄉鎮,發展觀光休閑、鄉村體驗等旅游業態,促進旅游扶貧。同時制定了旅游扶貧“個十百千萬”的主要目標,即建立1家規模化、特色化鄉村旅游運營企業;打造10個鄱陽湖旅游扶貧示范新村;扶持100家旅游產品開發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科技園等;發展1000家農(漁)家樂;帶動10000戶貧困農戶脫貧致富。解決鄱陽無旅游扶貧經驗問題,使旅游扶貧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湖南民俗文化游風生水起
湖南省花垣縣金龍村,是全國第一個旅游規劃扶貧項目的誕生地,該村旅游扶貧工作主打民俗牌,注重傳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旅游項目。組建了苗族文化文藝隊,挖掘和保護原生態苗族文化、巴代文化、特色苗寨等文化,大力推廣苗歌、苗鼓、苗舞(綹巾舞、接龍舞)、苗繡、苗族餐飲等特色文化。活動主導,品牌營銷,因地制宜,開展“懸崖帳篷節”等特色活動。利用湖南經視形成影響力,目前“懸崖苗寨、云中金龍”已成為湘西自治州鄉村旅游知名品牌,列入了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
湖南省武陵源區天子山鎮近年來緊緊圍繞“建設世界旅游精品、打造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的戰略目標,以“攬天子美景、住土家山寨、品民俗文化”為主題打造特色旅游風情小鎮。該鎮依托學校和村居開設土家歌舞、十字繡、三棒鼓、圍鼓、嗩吶等學習班,讓土家傳統藝術走進校園、走進村居。開辦“土家乖幺妹”織錦培訓班,培育織錦業態,解決30多名婦女就業問題,每名“乖幺妹”月收入達2500元。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土家文化,也為文化旅游形成了豐富內容。
浙江旅游扶貧的“赤溪經驗”
從一條通村之路增至建成三條旅游公路,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立足“中國扶貧第一村”之優勢,將“借路拔窮根”的扶貧理念貫徹得淋漓盡致。
路平道寬,引四方游客紛至沓來。2004年以來,隨著赤溪村旅游資源開發愈加深入,其久藏深山的清麗之姿被呈現在世人眼前,聲名遠揚。10年來,赤溪村的扶貧之路因與旅游的充分結合而形成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扶貧路徑”,逐漸彰顯其作為“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的樣板示范效應。
視野
德國:“市民農園”成新寵
多年來,德國鄉村的發展由于片面追求“功能化”運作,造成了眾多傳統村落的歷史肌理和遺存喪失,鄉村整體風貌被破壞。為了改善農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德國制定了鄉村更新規劃,以保持鄉村特色和實現村莊自我更新為規劃目標,對鄉村形態和自然環境、聚落結構和建筑風格、村莊內部和外部交通等進行合理規劃與建設。
“市民農園”是德國鄉村旅游發展最為成功的類型,也成為歐美代表性鄉村旅游類型。截至2008年,德國共有10.2萬個市民農園,占地面積達46640公頃,超過400萬人參與市民農園的種植和管理,其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
韓國:農村現代化力促旅游扶貧
近年來,韓國政府積極引導與農民自主精神相結合,在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由村民選出的新村指導員帶頭計劃和實施當地農村現代化,以增加農民收入與旅游觀光農業相結合,因地制宜地開辟出城郊集約型現代農業區、平原多層次的精品農業區、山區觀光型特色農業區;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文明建設相結合,修建了村民會館等一系列農村文化設施,實施“志愿指導員”制度,加深了旅游與扶貧之間的文化融合。
同時,韓國將鄉村旅游確定為推進貧困村發展和貧困群眾致富的龍頭產業,以旅游資源豐富的貧困村、特色鎮為平臺,落實推進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實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同步推進開發。初步實現了農村現代化,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0.84,并成立韓國新鄉村運動中央研修院。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作為農民家庭旅游業的行業組織,韓國民泊協會有1.2萬個正式會員和4.5萬個非正式會員。正式會員每年夏季休假期間收入約1.5億韓元(約960韓元合1美元)。鄉村旅游收入在韓國國內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已達9.4%。
荷蘭:留住鄉愁回歸田園
當城市生活標準化普及之后,留住鄉愁、回歸田園成為荷蘭人的共同追求,正所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近年來,荷蘭以旅游的名義,再造美麗鄉村。為改善土地利用,擴大農地面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荷蘭推行農地整理政策,但單一目標導致美麗鄉村景觀不復存在。為實現農地整理與景觀美化的目標,荷蘭制定推行更多目標的土地發展計劃。將土地整理、復墾與水資源管理等進行統一規劃和整治,以提高農地利用效率。重視鄉村景觀規劃,兼顧農業與生態、游憩和居住的發展,同時延續場地的歷史信息,提升鄉村的自然價值和景觀價值。極大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系統,并帶動促進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
英國:鄉村文化韻味悠長
近年來,英國注重鄉村文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把集中連片旅游扶貧、片區合作協同發展有機結合,加強旅游資源整合力度,從更高的層面推進各鄉村旅游扶貧片區。在精準方面因地施策,因戶施法,通過特色經營、特色旅游,讓貧困農戶緊密地參與進來。同時借助撥款、補貼、稅收等措施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加強對農民的環保教育與培訓,獎勵其環境友好行為,并要求房地產開發確保鄉村的建筑保有傳統的外觀。十多年的發展,使得當地農民的收入大幅增長,鄉村旅游空前盛行。一幢幢斜屋頂民居錯落有致,曲徑通幽、綠樹成蔭的村莊淳樸自然,山水田園風光令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言論
旅游扶貧也能四兩撥千斤
近日,筆者采訪一位旅游部門負責人,得知該局正和皖北某村結對幫扶。在資源匱乏的貧困農村,除了在家種地、外出務工,農民幾乎沒有其他增收渠道。該局駐村干部引導當地農民發展休閑采摘游,2016年桑園首次掛果,就吸引近萬人次游客入園采摘。
窮鄉僻壤也能玩轉旅游?這在一般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旅游就是看山觀水、逛街游園,先天資源決定后天發展。加上在行政管理序列中,旅游部門的職權相對較小,旅游工作的地位不免被弱化,這導致在全省上下把扶貧攻堅作為中心工作來抓的當下,一些基層地方聽不到旅游部門的聲音。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不光進村看景是旅游,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摘農家果都屬于旅游的范疇。傳統農業視角下的農村,從旅游業的角度來看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的源頭,經過包裝的涉農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提升附加值。
曾經農產品從地里收獲后都是馬上進市場,在集中上市的季節,農民還常常為銷路發愁。引入采摘游之后,直接把農產品賣給游客,不僅擴大了銷售渠道,也趁機打了免費廣告。曾經農民羨慕城市繁華的生活,殊不知鄉村靜謐的環境對城里人一樣充滿吸引力,修葺整潔的農家土屋就是可供度假休閑的鄉間別墅。至于散養的家禽、野生的魚蝦、有機肥滋潤的蔬菜,在注重健康養生的當下,更被游客奉為比肩高級餐飲的佳肴。一樣的土地,一樣的種植,換種經營模式就能帶來新的轉機,關鍵是要更新發展理念,而旅游扶貧就是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
由于旅游業涵蓋吃、住、行、游、購、娛諸要素,極強的聯動效應決定鄉村旅游能帶動相關產業同步發展。農村脫貧,收入的增長僅是其中一部分。交通是否便捷?環境是否整潔?行為是否文明?這些都是旅游業關注的問題。旅游扶貧不一定要把鄉村打造成一個景區,其發展思路卻是要提升農民的整體生活質量,這才是農村脫貧的最終指向。
在扶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的大環境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旅游業也能參與其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張理想)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銀川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