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的“電匣子”
摘要:□左蕊/文 王建成/圖 上個世紀,收音機曾是奢侈品,也是生活實用品,附著其上的歷史滄桑吸引了當下眾多藏家。有藏家言,收藏收音機,是為了把一段歷史保留下來,讓社會大眾
□左蕊/文 王建成/圖
上個世紀,收音機曾是奢侈品,也是生活實用品,附著其上的歷史滄桑吸引了當下眾多藏家。有藏家言,收藏收音機,是為了把一段歷史保留下來,讓社會大眾記住那段歲月。
上世紀初,收音機進入中國。它有著木質的外殼,方方正正像個匣子,俗稱“電匣子”。人們最先熟悉的是礦石收音機。當時,美國的礦石收音機和電子管收音機同時登陸上海等沿海城市,其中以礦石收音機最受歡迎。1933年10月,上海亞美無線電公司生產了外觀小巧、價格低廉的礦石收音機。1935年后,以南京無線電廠“紅星牌”收音機為先導,中國電子管收音機實現國產化。國產收音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收音機的主流還是電子管機器,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晶體管收音機才開始出現。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生產的袖珍便攜小型收音機,作為我國電子科技突飛猛進發展見證的國產收音機,對于人們生活和娛樂方式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如今的數字電視或者筆記本電腦。
歷史上的國產收音機曾在軍事、文化、體育、氣象等諸多方面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在物質貧乏的上世紀50~70年代,國產收音機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家庭的奢侈品,而擁有這樣一臺機器,往往意味著可以學外語、聽文學作品連播……當時收音機承載著人們對文化精神生活的諸多追求。
隨著更加炫目多彩的替代性產品的不斷推出,那些或新或舊、型號不一的國產收音機早已被人們遺棄,保存至今相當不容易。盡管科技發展的車輪已將它遠遠拋在了后面,但它所具有的史料文物價值卻不容抹殺。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