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古橋見證古村巨變
摘要:傾聽葉崗村的故事古井古橋見證古村巨變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文/圖 古井、古橋、古碑……歷史留給正陽縣傅寨鄉伍莊村葉崗村的還有一個個傳說。 昨日,
傾聽葉崗村的故事
古井古橋見證古村巨變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文/圖
古井、古橋、古碑……歷史留給正陽縣傅寨鄉伍莊村葉崗村的還有一個個傳說。
昨日,記者來到葉崗村采訪,看到幾位老人坐在村東頭的一口古井旁聊天。熱情的村民向記者講述村里的故事。
今年70歲的村民葉本庭告訴記者,這口井有500年以上的歷史,井口是方的,井內是圓的,井壁上長滿了青苔。
“村西頭還有一口古井。”葉本庭帶領記者來到村西頭的賈小翠家門前,看到一口古井。記者看到,這兩口古井的井口旁都有很多帶字的青石碑。
葉崗村有一座古橋,目前只剩下橋墩和部分橋面。
“這座古橋修建于明代,橋的名字叫楊大橋。”葉本庭說,明朝時村上姓楊的為大戶人家,有一位還在朝中做官,村里人都叫他楊天官。
葉本庭說,據他的奶奶講,當時,楊家在村子周圍修了10多座橋,他記事時還存在,經過歷史變遷,如今只有楊大橋還在。
記者看到,這座古橋是由大青石和石磙砌成的。
“橋下的石頭還是當年的樣子。”村民葉四軍說,他們小時候經常在橋邊放羊、放牛,在橋下洗澡逮魚,橋下的石墩都砌得嚴絲合縫。
“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時,為了阻斷交通,當地人把橋扒開。”葉本庭說,以前,橋兩邊有護欄。
“這座橋建造時用煮熟的糯米與石灰攪和在一起,然后灌到石頭縫隙中。”葉本庭說,這些白色的痕跡都是糯米汁與石灰的混合物。糯米的黏合能力非常強,石頭縫隙中使用糯米灰漿,使得橋身堅硬無比。
葉本庭說,楊大橋位于汝南和正陽的交界處,為過往群眾提供方便,直到10多年前旁邊的新橋建好,楊大橋才被棄用。
“村里還有一個神秘池塘,不但從來沒有干枯過,而且從來沒有青蛙和蛇。”葉本庭說,有好事者把青蛙放進去,青蛙就自己逃走,至今是個謎。
葉崗村村民十分重視教育,該村走出來很多大學生。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