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圈]秸稈能源化藍了天空省了能源
摘要:□蘇弼坤 文/圖“近幾年,備受人們關注的環境問題當屬霧霾。在中原地區,霧霾的元兇除了工業原因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秸稈焚燒。從2007年開始,現任市秸稈
□蘇弼坤 文/圖
“近幾年,備受人們關注的環境問題當屬霧霾。在中原地區,霧霾的元兇除了工業原因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秸稈焚燒。從2007年開始,現任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主席的馬德功便開始著手研究秸稈回收利用問題。不過,最初我們是從農村廢棄物開始的,到現在近十年過去了,我們不但為‘一根秸稈的問題’專門成立了協會,還讓秸稈綜合利用這一利國利民的事業在全市范圍內得到了推廣。”7月31日上午,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秘書長宋新立說。
宋新立展示用秸稈制作的炭雕。
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生產的炭。
受霧霾困擾
他們向“一根秸稈”發起挑戰
“從2007年到現在,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及成員單位在秸稈綜合利用上共有專利近20項,可以說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我們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63歲的宋新立一談起秸稈綜合利用,便滔滔不絕。
宋新立介紹,談起秸稈綜合利用,還要從2007年馬德功一次外出辦事說起。“當時正值秋收尾聲,從平輿縣科技局局長位置上退休的馬德功外出辦事時,看到沿途焚燒秸稈的現象比比皆是。他坐在車里都能聽到田地里噼噼啪啪的響聲,很長一段路都被濃濃的煙霧籠罩,有些地方能見度很低,嚴重影響行車安全不說,對環境也是一個很大的破壞。”宋新立回憶,這一場景深深“刺激”了馬德功,作為一個“愛琢磨”的人,他決定向農作物秸稈的處理領域發起挑戰。
為了能挑戰成功,馬德功發起成立了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專心研究秸稈制炭、氣、油規模化聯產技術。2011年、2012年,馬德功的《內外池秸稈炭化新工藝》和《秸稈制炭氣油規模化聯產生產線》兩項技術分別獲得國家專利。
2012年1月,在市科技局的幫助下,由馬德功、李輝義、宋新立等人發起的河南省第一家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并在同年將專利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失敗20次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終獲成功
2007年,跟秸稈較勁的馬德功為了尋找突破口,開始“四處取經”。“我們和馬老師先后到東北三省考察。但是那個時候秸稈綜合利用的問題還沒有被提上日程。”宋新立說,他們發現,除了傳統的將秸稈還田作肥料、秸稈氣化、熱解發電作燃料外,東北三省并沒有什么先進的工藝和想法。
“既然在國內找不到可以借鑒的例子,那我們就從國外找。”宋新立說,經過幾個月的尋找,他們確實找到了國外先進的秸稈綜合利用設備,就是秸稈壓塊、制炭等綜合利用方法,但是因為經濟問題且無法照搬國外的設備,這次“取經”也沒能成功。
“雖然我們沒能從那些洋機器中學到什么,但是我們見識到了國外超前的想法,就是靠著這些想法,我們從零開始。”宋新立說,經過3個多月的學習研究,馬德功研究出第一臺小型秸稈制炭機。可試用之后,他們發現秸稈制炭機雖然能順利將秸稈轉化成炭,但炭含量太低,要么點不著,要么點著了冒青煙。
2009年3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再次研制出一臺機器。從外觀來看,這臺機器出爐的炭比較好,可問題依然是熱量低,利用效果不好。
2010年,歷時4個多月的研制,一臺大型秸稈制炭設備“問世”了。讓馬德功等人欣慰的是,這臺設備出爐的炭質量較高。但問題又來了,該設備操作復雜,浪費人工,經濟效益未達到預期。無奈,他們只好舍棄。而這已經是馬德功等人第14次失敗了。“馬老師曾經就職于平輿縣科技局,經常搞發明創造,早已看慣了失敗,所以從未提出過放棄。”宋新立說。
2011年初,他們終于研發了大型智能化秸稈制炭爐實驗爐,經檢驗,炭質量良好,成本、經濟效益均達到預期。從2007年到2011年,4年間,馬德功等人已經做了20多個秸稈制炭爐。“說實話,得知實驗爐實驗成功時,我們比中彩票還高興。中彩票靠的是運氣,而發明創造不一樣,我們真的投入了太多太多。”宋新立說,經過幾年的發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已經被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發展成為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秸稈基料化利用技術等5大技術類別共19個分支技術。
多項專利
惠及農民
宋新立介紹,截至2016年初,在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的幫助下,新蔡華普小康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成員單位的秸稈制炭技術,新建了一個萬噸規模的秸稈炭廠,其產品在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全國,供不應求。正陽縣天中和秸稈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確山九木源炭業、驛城區古城鎮花生殼壓塊廠也采用了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的壓塊技術和配套設備,分別建了花生殼壓塊和玉米秸稈壓塊生產基地,產品分別銷往安徽生物質發電廠和鄭州、武漢等城市的供暖公司,至今沒有出現積壓庫存的現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返鄉創業的成功人士,已經向市發改委申請備案,建設采用生物質、氣、炭、油聯產新技術,實現生物質氣發電上網和對新農村集中供氣的秸稈綜合利用項目。
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在秸稈綜合利用推廣方面已經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協會培訓了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學院300余人,讓更多的人了解秸稈綜合利用的燦爛前景,掌握秸稈綜合利用的實用技術,進而促進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市秸稈綜合利用科技推廣協會在支持政府秸稈禁燒工作、減少大氣污染、緩解霧霾的同時,也為農民致富開辟新的路徑。
拉長產業鏈
副產品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大家以為秸稈、花生殼、玉米桿等只能制出炭,那就大錯特錯了。”宋新立介紹,窯式炭化池工藝技術和移動式氣炭聯產工藝技術還可以產生大量煤氣,同時可以提煉出木醋酸、木焦油等,可回收用于制作化肥、燃油、防腐漆等。
今年,他們計劃進一步完善現有工藝,將秸稈副產品煤氣、木焦油和木醋酸充分利用,逐步拉長產業鏈,擴大收入,增加效益。
“很多人知道炭不僅能用來燃燒,還能利用其吸附性,擺放在居室中吸附有害氣體。”宋新立介紹,秸稈制炭經過壓塊能夠制出燃燒的炭,而沒有經過壓塊的碳粉在經過粘合劑的處理后,再經過成型、雕刻、修整、彩繪等工序,能制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活性炭環保工藝產品。
宋新立說,明年協會將把服務延伸至秸稈能源化、秸稈肥料化、秸稈飼料化、秸稈基料化、秸稈原料化這“五化”的全部領域,在協會成為政府解決秸稈禁燒幫手的同時,希望廣大農民朋友能積極參與回收秸稈,也希望協會能用經濟這個杠桿來撬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戶和協會成員單位都能享受到實惠,把以往丟棄的黃草變成“黃金”。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