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那些“理財坑”
摘要: 一些金融騙子往往以各種私募基金、PPP等項目為幌子,以承諾超高收益為誘餌,投資者一定要多加留神, 天上不會掉餡餅。正規金融機構也要多花心思,推出更多適合普通投資
一些金融騙子往往以各種私募基金、PPP等項目為幌子,以承諾超高收益為誘餌,投資者一定要多加留神, 天上不會掉餡餅。正規金融機構也要多花心思,推出更多適合普通投資者需求、安全靠譜的理財產品,讓非法理財沒有可乘之機
前些日子,一款“理財產品”在微信朋友圈瘋轉,很是吸引眼球。“這個理財產品真不錯,股市上漲還是下跌都能賺,只可惜我沒有100萬元……”朋友圈里有人真的動了心,也有不少人嘆息錯過了這么好的賺錢機會。
據稱,該款產品起步“門檻”是100萬元,投資標的為股指:如果股指上漲超過7%,投資者就獲得與上漲幅度相當的收益率;如果股指波動在-10%和7%之間,即使指數下跌,也能保底獲得7%的穩定收益率;如果股指跌幅超過10%,那也不用擔心,投資人會得到17%的補貼,彌補下跌帶來的損失。也就是說,在相當于目前的股指水平下,只有股指狠跌超過500點時,投資人才有可能遭受損失,否則無論股市漲跌,都是穩賺不賠、旱澇保收。
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還在3%左右徘徊的當下,這樣一款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真是亮眼,加之該產品宣稱的優秀投資團隊、復雜而巧妙的結構化產品設計,頓時讓人產生投資熱情。然而冷靜一想,難免會有疑慮:股市有風險,指數有漲跌,漲跌概率相當,為什么這款與股指掛鉤的產品會占盡股市上漲的收益,卻不用承擔相應的風險?
揭開這些名目繁多、設計花哨的理財產品新外衣,背后問題不少。比如,有理財產品看重大宗商品下半年的上漲勢頭,號稱掛鉤產品具有穩妥的高收益。但是市場有起落漲跌,收益會有升有降,一味宣稱無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平臺,其實風險更大。也有私募基金或是第三方理財機構推出理財產品,掛鉤一些看似玄妙、新穎的投資標的,如投資住宅、商鋪,購買虛擬貨幣等,產品說明讓人眼花繚亂,高額的收益和補貼相當誘人,但投資標的本身的產品設計漏洞百出,理財風險積聚。更有甚者,一些不法機構暗地里拿著投資者的錢來填補自己的虧空,表面上卻用一些虛擬的交易平臺蒙蔽投資者。
不靠譜的理財產品,往往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一些金融騙子往往以各種私募基金、PPP等項目為幌子,以承諾超高收益為誘餌。另外,私募股權基金都要求有標準合同,合同中對合格投資者、產品提供者的職責、權利有明確要求和規定,但現在不少合同條款并未包含這些關鍵信息。還有一些私募網站自身就是虛假的,要求匯款的賬戶也根本不是公司的法定賬戶。對此,投資者一定要多加小心,秉持基本的價值投資理念,并對機構、合同條款和從業人員身份等仔細核實,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
不靠譜的理財產品總有市場,還因為現在的投資需求相對旺盛,但適合普通投資人的正規理財產品和投資渠道太少。銀行理財產品剛推出就銷售一空,規避貨幣匯率波動風險的理財產品寥寥無幾,結構性理財產品設計單一、選擇不多。加上,一些正規金融機構盯著高端理財客戶的“大錢”,在普通投資人的“小錢”上花心思少,更令百姓投資理財的門路變窄。實際上,聚少能成多,普通投資人的理財資金匯集起來也是個“富礦”。金融機構要真下功夫,為老百姓多設計合適、豐富的理財產品,拓寬他們的投資渠道,讓非法理財沒有可乘之機。
理財不僅事關百姓,也事關金融全局。一方面,百姓的理財資金無處可去,另一方面,全社會仍有不少領域正急需資金“血液”,資金和實體經濟之間缺乏有效對接。為百姓提供更多正規、合適的理財產品,相當于在資金供求之間打通“正道”,防止資金自我循環、“脫實向虛”,從而更多進入資金“饑渴”的實體經濟領域。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