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釣友“環保垂釣”
摘要:□胡江濤 文/圖 正在釣魚的張文濤。懷念張文濤,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在市區一家醫院工作。筆者問他有多少年釣齡了,張文濤說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張文濤喜歡在水庫或者黑坑
□胡江濤 文/圖
正在釣魚的張文濤。
懷念
張文濤,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在市區一家醫院工作。
筆者問他有多少年釣齡了,張文濤說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張文濤喜歡在水庫或者黑坑釣魚。工作忙時,釣魚癮上來實在忍不住了,他才會到練江河“解毒”。
張文濤非常懷念小時候釣魚的情景。那時,小河里和水坑里幾乎看不到垃圾,天藍、水清、魚多。那時的魚竿不用花一分錢,大都是用樹枝做的,如果是竹竿,就算高檔的了。那時候,魚線也非常普通,化肥袋子上的線就足夠了。將高粱稈截成10厘米左右的一段,再將魚線嵌進高粱桿,就做成了一個魚浮。魚線一頭掛著一個魚鉤,另一頭系在竹竿上,一套裝備就完成了。用饅頭渣或面,摻水和成一團,有條件的,再加幾滴香油,餌料就制作完畢了。
“那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張文濤感慨道。
演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釣魚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取名為“九一八”等魚餌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魚餌的認識。
“九一八”魚餌含有動植物蛋白粉、氨基酸、香源、卵黃素、誘食劑等,有上百個品種,廣受垂釣者青睞。
張文濤說,魚餌取名為“九一八”跟政治沒有任何關系,純屬巧合。該魚餌1997年“問世”,當時,一名漁民試用新研制的魚餌,結果在6個小時內釣到了918條魚,故取名為“九一八”魚餌。
此外,1989年5月,隨著海峽兩岸交往的不斷深入,中國臺灣的一些釣魚名人來到內地參加垂釣活動,并和內地的釣魚愛好者舉行了幾場賽事,結果,內地釣友慘敗。一時間,神秘而神奇的臺灣釣手成了中國釣界矚目的焦點。內地由此拉開了全面深入研討臺灣全新型競技釣法的歷史性帷幕。
釣友們在學習臺灣釣法的同時不斷研發新的釣法。于是,更多的競技性比賽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魚餌不斷升級,釣法不斷創新,而隨著更多廠家涌入商業市場,新型的漁具一輪又一輪面世。
釣道
7月22日晚,張文濤將自己釣到的幾十條魚放回水中,空手而歸。
這不是張文濤第一次這么做。但凡釣上來的是小魚,張文濤都會毫不猶豫地放生。很多時候,張文濤釣魚使用的餌料,不摻促食劑和小藥。
張文濤說,大自然賜給了我們很多,我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
張文濤說,他很喜歡黑拉釣法。
對于一些人來說,黑拉釣法來源于日本,張文濤卻有另外一套理論。他認為,黑拉釣法使用的日式釣具,實際上是中國流傳了幾年的席地垂綸的最老、最土的釣具。精于研究的日本人將其發揮到了極致,使其不僅作為釣具來使用,更可作為藝術品來欣賞。
張文濤認為,釣魚是一項體育運動,有內和外兩部分組成。外就是漁具和餌料,內則是我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和釣魚的心態。一些人裝備普通,甚至簡陋,但是心情愉悅。而那些滿懷期待,看重魚獲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釣魚人。
環保
張文濤釣魚時,發現一些人身邊總是一片狼藉,他很傷心,會忍不住拿出提前備好的垃圾袋,將垃圾一一裝到袋子里焚燒。
“大家釣魚時會挑選環境,其實環境是需要我們愛護的。”張文濤說,釣魚的人應該是素質好、品德優秀的。他承諾,自己每一次去釣魚,都會清理現場遺留的垃圾,絕不給釣魚人臉上抹黑。他希望借助《天中晚報》,推廣環保意識,讓更多的釣友看到,做到文明出釣。
張文濤說,他是個釣魚愛好者,希望能和更多的文明釣友交朋友。張文濤的個人微信號:zhangjinmingatao。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