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攀升 銀行加速“甩包袱”
摘要: 上周多位銀行行長紛紛感嘆銀行正在面對股改后最嚴峻的壞賬壓力,周末就有消息傳出,農行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即將發行。這不僅是繼中行、招行之后第三家重啟不良資產證券
上周多位銀行行長紛紛感嘆銀行正在面對股改后最嚴峻的壞賬壓力,周末就有消息傳出,農行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即將發行。這不僅是繼中行、招行之后第三家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銀行,更受關注的是,農行的發行規模預計超過30億元,是前兩單總和的近6倍。同時,銀行還通過出售不良資產等方式多管齊下處置壞賬,銀行在加速“甩包袱”。
農行將甩30億包袱
7月8日,中信建投固定收益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農盈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以下簡稱“農盈1期”)將于近期發行,發行規模30.64億元。農盈1期的發起機構正是農行。
據了解,在這筆不良資產證券化中,發行優先檔20.62億元,次級10.02億元,占比分別為67.3%與32.7%。優先檔資產分別被中誠信、中債資信評為AAA級,代表債務人具有非常強的還本付息能力,購買這類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幾乎沒有風險。
昨日,北京商報記者求證這一消息,農行相關人士回復稱,目前能夠披露的就是公告的內容。經查詢,該人士提到的公告是指6月28日農行在上交所發布的信息,農行稱,正積極籌備參與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的相關工作。
雖然農行尚未正式宣布不良資產證券化啟動,但消息已在市場引發熱議,尤其是農盈1期逾30億元的規模,可以稱得上是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單不良資產支持證券。
5月,中行和招行分別發行了3.01億元和2.33億元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宣告不良資產證券化時隔八年正式重啟。而農行此次發行的規模如果屬實,將遠高于中行、招行之和,業內認為,不良資產證券化卷土重來的趨勢愈加明顯。
證券化方式“杯水車薪”
招行發行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頻率,可以反映出這一處置方式的應用正在提速。6月底,招行發行了第二期規模為4.7億元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據了解,招行的第三期產品規模或將達到3.4億元。
在不良資產證券化加速回歸的背后,是市場上巨大體量的呆壞資本和因此而“傷痕累累”的銀行。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上周透露,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較年初新增2800億元。
銀行正面臨股改以來最嚴峻的考驗。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表示,銀行被逼得沒有辦法了,不良率大幅上升,一旦引起存款人恐慌,金融體系將出現系統性的危機。證券化就是打個包讓別人接過去,以此來擺脫困境。
不過,不良資產證券化能解決的問題有限。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證券化的方式只是把不良資產從銀行表內移除,看起來不良率低一點,但并沒有減輕核銷的負擔,沒有提高不良資產的回收率,所以最重要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此外,證券化試點的額度與當前銀行壞賬規模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除了上述三家銀行,在首批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名單中,還有建行、工行和交行,總額度僅為500億元,不及今年行業新增壞賬的零頭。
壞賬處置要多管齊下
業內呼吁,銀行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共同來處置不良資產。事實上,在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之前,銀行對四大資管公司有著很強的依賴。
在上周六召開的中國財富50人論壇上,華融集團董事長賴小民透露,今年銀行對外出售的不良資產包規模共計2200多億元,其中華融承接1500億元。
四大資管公司仍是不良資產包承接的主力。在魯政委看來,急需放開不良資產經營的渠道,打破四大資管公司的壟斷地位。
據了解,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銀行的不良率曾一度高達25%以上,為了銀行股改上市,國家推出四大資管公司,一對一地幫助銀行快速處理不良資產,同時從報表上擠出壞賬。
舉例來說,當時銀行持有一筆已經壞掉的100元,真實價值只有40元了,但資管公司仍以100元的價格買走,等于銀行沒虧60元。
“當時是平價收,現在值40元就是賣40元;當時資管公司與銀行一對一,現在方式更加市場化了。這兩點是最大的變化。”魯政委說道。但是,由于資管公司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在定價上,資管公司也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比如現在可以賣40元,但對方只以20元來回收,這造成了銀行只能賤賣不良資產,壓力更大、回收率更低。
對此,魯政委提出,除了對外出售,還可以通過重組和司法方式等處置銀行的不良資產,重組需要的是投行能力,走司法程序需要的是打官司的水平,在這兩點上,資管公司不一定比其他處置不良的機構水平更高。此外,今年以來,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債轉股等方式,也是市場備受關注的處置不良資產渠道。
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劉雙霞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