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支付有望正式放開
摘要:監管推動技術、安全標準 二維碼支付有望正式放開 ◎每經記者 朱丹丹 被叫停兩年多的條碼支付或有望正式開閘。 昨日(7月7日),一位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
監管推動技術、安全標準 二維碼支付有望正式放開
◎每經記者 朱丹丹
被叫停兩年多的條碼支付或有望正式開閘。
昨日(7月7日),一位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中國清算協會日前下發相關通知,要求涉及到二維碼的硬件、軟件的企業和銀行開會,大概討論條碼支付業務交易限額,信息保護等問題。
另一位消息人士也表示,央行和清算協會確實在推動二維碼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
與此同時,上述支付機構人士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以說,央行已經默許了二維碼支付市場的地位,與傳統線下銀行卡支付業務補充。”
“這個定位就是輕量化,小額便捷,不用鋪終端。”上述消息人士進一步指出。
實際上,雖然2014年央行以安全性為由暫停二維碼支付,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目前除了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包括銀聯/銀行都在布局二維碼支付。
監管層推動二維碼技術標準
早在2014年3月13日,央行就下發緊急文件叫停了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
當時央行指出,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目前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尚不明確,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隱患。
不過,7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央行和支付清算協會正在推動二維碼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
“支付清算協會發起的會議將于這兩天召開,只要涉及到二維碼的硬、軟件的企業和銀行都要參加。”上述支付機構人士也表示。
另外一位知情人士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條碼支付)在由(支付清算)協會來自律規范。
其實,自從二維碼支付被叫停以來,關于二維碼支付相關的標準何時出臺一直備受業內人士關注。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王素珍在2014年GMIC移動金融大會上就曾表示,目前有關部門和支付清算協會正在研究二維碼的標準,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一位長期關注支付行業的人士則預計,在協會發起的會議后,協會或將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條碼支付)的技術標準。
不過,上述支付機構人士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二維碼支付標準)目前還在討論當中,具體結果還不清楚。
各路機構布局二維碼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二維碼支付在被叫停的當年年底,就已經有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悄然布局二維碼支付。
今年6月29日,在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主辦的2016世界移動大會(MWC)上,工商銀行展示了基于國際先進的Token(令牌)技術研發的二維碼支付產品。而4月支付寶更是聯合華為推出了掃碼秒付,通過打通硬件,提升支付寶二維碼的呼出速度。
上述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監管層已經默許了二維碼支付市場的地位,大概就是與傳統線下銀行卡支付業務補充。
“原來(二維碼支付)確實有一些安全問題被叫停,但不代表不發展它。”上述消息人士坦言,監管層對二維碼支付這個定位就是輕量化、小額便捷,不用鋪終端。
而一旦技術和安全標準出臺,二維碼支付放開有望水到渠成。
“雖然此前人行在2014年喊停過二維碼支付模式,但經過這兩年的技術發展,無論在場景運用、客戶接受度、信息安全防范上都有了長足進步,也成為日常支付重要的補充手段。在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下,適時由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推出技術標準,對推動相關業務發展是大有好處的。”上述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過在相關技術壁壘、產品價格等方面,也需要考慮市場的公平和均衡發展。
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安全建設聯盟團隊高級主管王宇也曾發文分析指出,“從交易場景看,二維碼支付在便捷與效率上確實具有優勢,但在安全確實面臨諸多挑戰,我想這也是監管機關十分糾結的主要原因。如果二維碼支付能夠依托未來更為先進的安全技術,采用更多的‘暗語’提升風險安全措施,不失為一種安全支付方式,還給消費者一個安心。”
王素珍在2014年亦認為,隨著二維碼條碼支付標準的建立,以移動支付應用場景為重點的仍然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進場支付基礎設施和安全措施逐步完善,這種支付方式將在小額、便民支付領域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