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號揭示谷神星亮斑及次表層成分
摘要:原標題:“黎明”號揭示谷神星亮斑及次表層成分 科技日報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志及《自然—地球科學》雜志29日公開發表的兩篇行星
科技日報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志及《自然—地球科學》雜志29日公開發表的兩篇行星科學論文,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黎明”號探測器經過谷神星時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全新分析,揭示了這顆矮行星的神秘亮斑及其表面以下的組成成分。論文指出,雖然時間可能很短暫,但谷神星的次表層中或存在一些液體。
谷神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顆星表面較為暗淡,點綴著超過130個亮斑,其中最顯著的分布在歐卡托撞擊坑附近。“黎明”號探測器自2015年3月開始圍繞谷神星進行考察,已發布的研究顯示,這些小型明亮區域有可能由大量的水合硫酸鎂組成,其表面特定礦物質成分表明,這顆矮行星應在太陽系外圍形成,但該星表面以下的組成成分此前并沒有分析結果。
在《自然》雜志的論文中,意大利國家天文物理研究所瑪利亞·克里斯蒂娜·德桑克蒂斯和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黎明”號在距離谷神星1400千米時,搭載的可見光和紅外成像光譜儀收集到的數據。結果發現,歐卡托撞擊坑底部的明亮物質,是由大量碳酸鈉混合一種深色成分——少量層狀硅酸鹽以及碳酸銨或氯化銨組成的。研究團隊表示,這些化學成分是通過一種水介反應,在歐卡托撞擊坑形成后從谷神星內部輸送到表面的。
在《自然—地球科學》刊登的論文中,美國地質調查局邁克爾·布蘭德和他的研究團隊報告稱,谷神星最大撞擊坑的深度顯示,這顆矮行星巖石外層之下的次表層不太可能主要由冰組成。他們認為,此表層中可能只有30%到40%的冰,其余60%到70%是由巖石和低密度、高強度含水鹽類和絡合物混合組成。
總編輯圈點
盡管名頭不響,但“黎明”號實際上是第一個探測小行星帶的人類設備,也是首個環繞兩個不同天體——灶神星和谷神星運行的無人探測器。它現在的任務目標谷神星,被認為是“留存于太陽系的活化石”,這架不辱使命的探測器返回的任何數據,都將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太陽系的黎明時代。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