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糧管所
摘要:□ 王太廣 每當我路過水屯糧管所的時候,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令我駐足、凝望、沉思。那熟悉的大門、成排的糧倉、寬闊的曬場,書寫在糧倉墻上的標語:“備
□ 王太廣
每當我路過水屯糧管所的時候,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令我駐足、凝望、沉思。那熟悉的大門、成排的糧倉、寬闊的曬場,書寫在糧倉墻上的標語:“備戰備荒為人民”,“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仍依稀可見,當年糧管所的往事便浮現在眼前。
水屯公社糧管所位于駐新公路北側,是我們上學的必經之路。那時,糧管所在社直部門中不僅占地面積大、倉庫蓋得大,而且很“神圣”,因為它代表著國家。倉庫里面裝的糧食俗稱“皇糧”,也叫“公糧”。哪怕人們生活再苦再餓,也沒有誰敢去盜竊“國庫”里的一粒糧食。不但不會去偷,每年夏秋兩季收獲后,不用干部催,各生產隊就會將曬干揚凈,精挑細選的小麥、大麥、豌豆、玉米、芝麻、大豆等糧食和油料作物自覺交到公社糧管所。
公社糧管所擔負著為國家收購、儲存、調運公糧的神圣職責。每次收公糧之前,糧管所的領導都高度重視,專門召開會議,制訂工作方案,明確所有干部職工的職責和任務,并做好騰并庫容、清倉消毒、檢修器械、安全保衛、廣播宣傳、書寫標語、茶水茶具、急救藥品等準備工作。
當公社布置交完公糧的工作之后,各大隊、生產隊都想在第一時間把公糧交上。一般是頭天晚上就把糧食用長條布袋灌滿扎緊、裝車蓋好,次日一大早就趕到糧管所,不到8點鐘,糧管所大門外的路上已排成幾行長長的交公糧隊伍,有時把公路擠得水泄不通,影響交通。
交公糧得過驗質、過磅、結算三道關,其實最難就是驗質關,只有驗上才能交上,所以驗質員就成了人們臨時“巴結”的對象。交公糧時牲口多,我們在水屯公社糧管所院里拾糞,看到給驗質員說好聽話的、遞煙的跟了一大群。驗質員的口袋里、耳朵上夾的都是“芒果”、“金菊”、“三門峽”等當時的名牌香煙。不過,煙歸煙,嚴歸嚴,驗質員絕不會因此而“網開一面”、降低標準的。因為驗質員大都經過上級糧食部門的挑選,政治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且經過專門培訓的。門口觀看驗質員驗糧也是一種藝術享受。我發現驗質員先是“感官檢驗”,“一抓一看”,就把手伸進糧食口袋,抓一把感受一下水分大小。干糧食抓著較扎手、難抓緊;濕糧食抓著手不疼、易抓牢。拿不準的時候,就朝嘴里撂幾粒,用牙咬咬,干糧食“咯嘣”易碎,濕糧食“撲哧”黏牙成片。之后,再將糧食放入手掌中攤開看糧食是否飽滿,對千粒重、有機雜質和無機雜質含量百分比也就心中有數了。為防止有人在糧食口袋里上面裝干糧、好糧,下面裝濕糧、次糧,驗質員就用他的“法器”。也就是一根尖尖的、里面是空心的鐵質探糧器(也叫“包釬”)從整車或布袋的上中下及左中右各個部位分別扎進去,旋轉半圈后再抽出來。抽出時,探糧器頂端的倒鉤蓋就會自動打開,把布袋內不同部位的糧食順勢帶出來,然后倒入驗質員的手中,上下糧食是否一致,立馬“公開亮相”。這時驗質員才開始對糧食簽“生死簿”,在驗質單上填寫所驗的糧食(油料)的品種、袋數、水分、雜質含量和等級,并簽上自己的名字。對不合格者,他也會簽上“晾曬”或“過篩”等字樣。
如果交糧者對驗質員所定的等級不認可,他就會協同其他檢驗人員用“容重器”、“快速測水儀”進行測量,即使再“犟”的人面對儀器測出的結果都會無話可說的。
過了這道“驗質關”,下面的程序就容易多了,無非是過磅、入倉、結算、領錢了。
交公糧的大都是生產隊的隊長、會計、保管員等當家人。當他們交完公糧,領完款,聽著高音喇叭里播出的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送糧忙》的曲子,右手蘸著吐沫數票子的時候,那種高興勁溢于言表。我曾聽見有人說,咱平常眼氣糧管所的人得勁,看看他們累得也跟咱隊的“老犍”差不多啊!
是的,每到夏糧征購期間,糧管所的干部職工最忙、最辛苦。那驗質員一車挨一車、一袋接一袋地檢驗,一天不知要往嘴里填了多少粒臟兮兮的糧食;過磅員不僅盯住磅秤,記清袋數、斤數,還要用“慧眼”觀察有無故意用腳尖壓著磅角增重的;監倉的則不停地在倉庫的糧堆上跑動,觀察所倒出糧食里是否有摻雜使假的;開票的則不停在四連單發票上連續地抽、墊復寫紙,填寫計算好的數字,瞅得眼痛、累得手痛、坐得腰痛;發款的則更需要細心,那時沒有面值50元、100元的鈔票,而發款則要精確到元角分,萬一發錯了個人是要賠付的;室外負責安保、服務工作人員的臉龐、胳膊都被烈日曬得黑紅黑紅的。
即使到了傍晚該下班休息了,但糧管所的職工夜晚還要加班。核對當日所有的票據,確保每個環節都準確無誤才算結束一天的工作。盡管食堂炊事員已做好加班飯,那些年歲大的職工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揉著通紅的眼睛,打著長長的哈欠趕緊回家躺下,因為再過幾個小時后,又要開始重復頭一天的工作了。
當夏糧征購工作結束后,糧管所的人員還要對糧食進行高溫暴曬、化學熏蒸、除蟲滅鼠、調運加工等。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扛包。他們把用麻袋裝的糧食、油料作物靠肩膀扛到汽車上運走,或從汽車上卸下來扛進倉庫里保管。
那時,所里為了節約開支,除了大批調運糧食動用搬運工人外,一般都是由本所的青壯年男職工一人一個藍色披單,承擔起扛包、裝卸的任務。
1975年夏天,我們生產隊接受了水屯糧管所的一項突擊調運糧食的任務,生產隊長讓我隨棒勞力去糧管所扛包。我那時還不到18歲,雖然沒有扛過包,但血氣方剛的我不能在老少爺們面前退縮呀。我拿著披單跑到俺隊在水屯糧管所工作的李道明面前,向他請教扛包的技巧。他說:“兩腿要繃緊,腰盡量彎成90度角,讓脊背使勁而不是靠肩膀吃力。”一個180斤的糧包,對于我來說實在是太重了,但我按照李道明教的方法,盡管戰戰兢兢,兩腿發抖,也能扛起來。等到我累得快趴下時,正好扛到地方了。
那一次,我真正領略了扛包的滋味兒,多年以后的工作中,時常感覺到肩上有沉甸甸的壓力,那就是扛包所給予我的。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