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實用性缺失是成果轉化最大瓶頸
摘要:原標題:“好成果不需要吆喝” ■本報記者 陸琦 “我們現在的成果多嗎?”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
■本報記者 陸琦
“我們現在的成果多嗎?”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副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發言中的一句反問,吊起了在場院士的胃口。
目前,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的科技論文在數量上僅次于美國。但在劉中民看來,真正拿得出手的、能為國家真正作貢獻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太少了。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對此深有同感。她在學習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座談會上就道出了對現狀的擔憂:“我很清楚,我們現在有很多技術成果沒有轉化出去。”
在2015年全國高校科技轉化指標的評審中,華南理工大學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身為校長,王迎軍本應自豪。可她并不滿意:“我們學校每年大概產出2000多項專利。但到底有多少轉到企業里變成生產力造福人類,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了?”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因此,經濟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科技對經濟社會的引領支撐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是我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科技不提供實用性成果,光提供論文是不行的。”劉中民直言。
常聽科研人員說,每年都有不少科研成果產出,但往往是論文一發表就完事了,很多成果就這樣被束之高閣。
在劉中民看來,那些成果壓根都不能用。他更看重的是科技成果的實用性。“現在我們缺的是企業真正需要的成果。”
“這里頭,我們的指揮棒出了問題——只認論文。”劉中民認為,成果轉化需要通過市場,也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包括各種激勵機制。
為什么現在很多科技成果都去了珠三角、長三角?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調研中發現,北京、天津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都在珠三角、長三角實現產業化。
“這跟地方管理者對科技的重視和支持程度有關系。”徐匡迪說,“他們的管理比較接近于市場,腦子里有商業管理理念,成果自然都流向那里。”
“好成果其實不需要吆喝。”劉中民表示,科研人員要自覺關心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技術現狀等,主動跟企業結合,站在企業發展更高的位置審視技術瓶頸、設定技術路線,真正研發出能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重大瓶頸問題的戰略性應用技術。
“一位科技工作者對社會作出的貢獻,至少要對得起那份工資。”劉中民笑著說。
王迎軍坦言,讓更多的成果能更快地轉化出去,并不是讓科技工作者名利雙收。
“科技工作者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某一項科研工作當中,甚至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其實心里想的是要把作出的成果用到社會上,讓我們國家在某方面變得更強,讓我們國家發展得更好。”王迎軍表示,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心里真正期盼的一件事,盡管做起來不是那么容易。
陸琦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