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測引力波了解早期宇宙演化信息
摘要: 位于美國的激光干涉儀引力波觀測臺(LIGO)在引力波觀測上接連取得成功,那么,中國還需要投入龐大資金進行引力波探測計劃嗎?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太極計劃&rdqu
位于美國的激光干涉儀引力波觀測臺(LIGO)在引力波觀測上接連取得成功,那么,中國還需要投入龐大資金進行引力波探測計劃嗎?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太極計劃”主要召集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院士的回答很堅決:“需要。因為我們的科學目標不一樣,我們希望發現的是中低頻段的引力波信號,它們帶著宇宙演化早期的信息。”
吳岳良介紹,LIGO的設計性能對高頻段引力波信號比較靈敏,而“太極計劃”將聚焦中低頻段的引力波信號。“高頻段引力波信號多是由小黑洞并合等事件產生的”,小黑洞是恒星“死亡”后迅速坍塌形成的,從宇宙演化的時間尺度而言,都是“近期”發生的事件。
吳岳良說:“‘太極計劃’想要探測的是中低頻段的引力波信號,這些信號可能由大質量或中等質量黑洞并合產生,而大質量、中等質量黑洞在宇宙演化早期就已經形成了,通過觀測它們,我們能了解到宇宙早期的情況。”
吳岳良介紹,與其他計劃中的引力波探測計劃相比,“太極計劃”能更大程度地保證實驗的精確性和技術的可操作性——“太極計劃”是將三顆衛星發射到太陽軌道上,在位于偏離地球—太陽方向約18~20度的位置進行繞日運動。
吳岳良說:“比如,如果衛星是繞地球轉,那就不可避免地因為與太陽距離不同的關系產生溫度差,這對衛星探測到的信號精度有很大影響。而在太陽軌道,就能保持溫度穩定。”而繞地飛行由于衛星間激光干涉臂長在十萬公里級,因此激光干涉的精度需達到0.1皮米,“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下,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實在是太困難了”。但在太陽軌道,衛星間干涉臂長可到幾百萬公里,達到相同的精度,激光干涉只要達到幾個皮米就可以了,“在技術上更容易實現”。同時,繞日運行可以避開地球重力場的影響。
吳岳良透露,目前“太極計劃”正在進行國家立項討論,“LIGO的成功對我們是一種促進,我們將加快推動‘太極計劃’的進程”。
?。ㄓ浾?齊芳)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