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將抗體產生機制起源提前1億年
摘要:原標題:我國免疫學家最新研究成果 將抗體產生機制起源提前1億年 6月12日,由徐安龍教授領導的中山大學團隊宣布,在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將生物適應性
6月12日,由徐安龍教授領導的中山大學團隊宣布,在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將生物適應性免疫起源向前推進1億年。
據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生物類著名期刊《細胞》雜志發表。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無脊椎動物文昌魚體內發現決定抗體重排的DNA片段,這將改寫現行免疫學教科書中關于適應性免疫起源于脊椎動物的結論。
人體的免疫系統分為先天的固有免疫和后天可改變的適應性免疫兩部分。抗體重排機制正是適應性免疫中,使得人類能應對無數病源侵害的最關鍵機制(例如疫苗的作用就是基于此機制)。
早在1979年,日本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人類抗體V(D)J重排機制,并提出了重排機制的轉座子的起源假說。在之后的研究中,免疫學家們發現介導抗體重排機制的關鍵酶就是:重組激活基因RAG1和RAG2,但是RAG基因編碼的是人體自身的蛋白,并非轉座酶。因此,RAG基因的起源,成為近40年免疫學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
徐安龍教授團隊在過去10多年來一直利用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開展比較免疫學研究。“選擇文昌魚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它是從無脊椎動物進化到有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徐安龍說,隨著生物進化的越來越復雜,其免疫機制會隱藏得越深。最近,他的團隊對多個高質量的文昌魚基因組草圖進行深度信息學分析,發現文昌魚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在脊椎動物中早已滅絕的轉座子超家族。
深入分析發現,其中一個DNA轉座子家族正巧編碼了RAG1和RAG2的蛋白,并具有類似抗體基因重組信號序列RSS的末端反向重復序列TIR。通過系統和深入的功能和機制研究,他們發現該轉座子就是人們長期搜尋的決定抗體重排機制起源的RAG轉座子的“分子活化石”。
“基于此項發現,實驗室正集中精力提高重排機制在體外的有效性,力求在細胞內進行抗體改造,為未來腫瘤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可能。”徐安龍說。(記者 林潔 實習生 張奪)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