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矛盾面對“中國大收購” 困難過后擔憂競爭
摘要: “中國人又來了”。進入2016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掀起了新一輪并購大潮,特別是歐洲,幾乎成為中國資本的“泄洪區”。與此同時,歐洲對中國投資者
“中國人又來了”。進入2016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掀起了新一輪并購大潮,特別是歐洲,幾乎成為中國資本的“泄洪區”。與此同時,歐洲對中國投資者“恐懼”和擔憂的聲音不絕于耳。在6日蘇寧收購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后,法國總統奧朗德卻公開表示“不希望”中國資本控股法國酒店巨頭雅高集團。在德國,曾被中國資本追逐的機器人公司庫卡也聲稱“永遠是德國公司”。實際上,大多數中國投資給當地帶去的是雙贏,此前被中國公司收購的瑞典沃爾沃公司和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如今都發展良好。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烏爾里希·格里洛日前也勸告歐洲,不要將外國投資者妖魔化,“如果中國想在這里買東西,那是好信號,表明我們發展得好”。
中企半年在歐洲花了624億
“奧朗德反對中資并購雅高酒店集團”。針對中國資本有意并購法國酒店巨頭雅高酒店集團,法國總統奧朗德發出警告。法新社6日稱,奧朗德當天在接受法國《北方之聲報》采訪時說,“雅高因為也在亞洲發展因此有中國投資者。但是我很關注這個跨國集團的資本保持多元性。”“我們希望不要失去該集團的決定中心”。法新社稱,雅高是歐洲旅游業的旗艦,擁有17個知名品牌,在全球92個國家擁有3900多個門店。法國總統此言是不希望中國資本控股雅高集團。目前,中國錦江國際在雅高酒店集團中所持股份從今年初的5%至上周增加到15%。路透社6日稱,法國政府認為錦江集團具有政治色彩,因為該集團是由上海市政府控制的,所以法國經濟部就對此進行“密切跟蹤”。報道稱,法國擔心越來越多法國品牌落入中國人之手。
“中國正征服歐洲”,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稱,幾乎所有歐洲久負盛名的領域和品牌都出現了中國并購者的身影,如倍耐力輪胎,先正達農藥,以及最新的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報道認為,中國資本之所以如此青睞歐洲品牌,是因為歐洲經濟不景氣導致優質企業“價廉物美”,且相對美國,歐洲對并購的保護主義條款不多,很少有商業并購被政府以“國家利益”為由叫停。當年,歐洲在最困難時對中國資本是歡迎的,但如今最困難時期過去,歐洲開始對中國投資感到擔憂。
法蘭西24電視臺稱,“2016年是中國資本的歐洲年”。半年時間中國在歐洲花費的并購款達624億美元,而去年全年不過277億美元(湯森路透的數據)。法國《回聲報》6日統計,歐洲占中國海外投資比例60%,美洲僅占25%,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加起來不過15%。
“黃禍”還是機遇?
“中國人是‘黃禍’還是機遇?”德國《每日鏡報》7日稱,中國人帶著錢袋來到歐洲,購買垃圾處理廠、飛機場、機器人制造商企業、足球俱樂部、酒店集團等。然而這些也讓歐盟以及歐洲各國政府擔憂。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日前稱,一方面不應該泛泛地對中國有意參股德國企業的愿望持保留態度;另一方面,他希望看到其他來自德國或者歐洲的投資。他表示,中國對技術公司產生的興趣“雖然還不至于讓人擔憂,但已經很顯眼”。
德國《商報》稱,在信任來自遙遠東方的救贖者問題上,德國不能太幼稚。中國可以吸收先進技術,為本土企業所用。這里涉及的不僅是股權增持而是還有信息保護——“通過收購高科技公司可能會給工業間諜開后門”。
法國《回聲報》稱,中國企業正覬覦歐洲更多的高精尖優質資產,如航天航空、機器人、計算機等領域。但擔憂的聲音也開始出現。報道稱,這表明歐洲人面對中國的巨大胃口,開始擔心喪失僅存的一些優勢領域。
“中國全球收購游”,德國《柏林日報》6日稱,中國現在不在乎錢。通過大量出口,該國已積累了高額外匯儲備。中國的目標明確:他們要成為世界第一。“中國現在要用其厚厚的支票簿跳過許多耗時費力的發展階段”。報道稱,中國此舉主要想推動本國工業自動化和數字化的發展,而且比起從國外直接購買成品,中國企業更想直接獲得基本技術。長此以往,中國自己將成為高品質供應商,而不是讓別人賺錢。在機器制造領域,中國已經名列前茅:雖然20年前該領域的中企對于德國而言還可忽略不計,但是如今他們已成為德國企業的強大競爭對手。德國政府內已人心惶惶:如果失去專利,那么我們這個原料貧瘠的國家還有什么呢?
法媒:中國并購符合國際標準
實際上,盡管歐洲媒體、政府機構對于中企投資或多或少會保有一定“戒備”,甚至一些人認為這是在奪取優勢技術、市場和就業崗位,但中企對外投資更多實現的是雙贏互利的良好局面。《歐洲時報》6日稱,2012年中國三一重工并購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當時普茨邁斯特的工人曾在工廠大門外抗議。如今4年過去了,普茨邁斯特公司在德人員工作穩定,同時公司業績增長近1/3,品牌形象完好。普茨邁斯特公司首席執行官卡希說,公司被收購后執行的戰略是嚴格保護兩家公司的品牌。普茨邁斯特生產沒有任何變化,而市場更為廣闊。
對歐洲對中國投資的擔憂,德國哈威公司老板卡爾·霍伊斯根曾稱:“歐洲對中國人的恐懼令我吃驚。”他認為,應積極看待歐洲和中國之間的資本交流,任何投資都推動融合。確實,2010年,中國民企吉利汽車從福特收購沃爾沃轎車業務,上演“蛇吞象”時,并沒有太多人看好這樁跨國收購。如今,中國資本與歐洲技術的融合,不但沃爾沃早就實現了扭虧為盈,吉利也成為中國自主品牌戰略轉型中的一匹黑馬。
法國《新觀察家》稱,中國企業要經營好歐洲公司,需要對公司基礎設施進行大投資,也需要雇傭專業化和熟悉當地情況的管理團隊,這并不容易。目前來看,中國投資者做得不錯,中國收購的多數歐洲公司仍然雇傭當地高管。報道稱,中國投資總的來說符合國際標準,不應對此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該報同時提醒道,中國投資者不要指望投資可以很快收回成本,而歐洲合作伙伴也不能指望中國投資的引入必然會帶來滾滾中國客流和商機。
【環球時報駐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青木 紀雙城 姚蒙 陶短房】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