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法治 信仰法治
摘要:□ 胡殿文 “信仰”一詞早見于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師的名作《法苑珠林》,言之:“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
□ 胡殿文
“信仰”一詞早見于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師的名作《法苑珠林》,言之:“生無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度。
法治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來自于人們對人性的深刻觀察和法律的透徹了悟。法治成為信仰,是由于法治在國家管理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的關鍵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要國家發展,就必然會加強法治。何為法治信仰?筆者將其理解為社會主體對社會法治現象的理性認識基礎上油然而生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歸依感,以及對法現象的神圣感情和愿意為法而獻身的崇高境界,簡而言之,就是對法律的崇敬和為構建法治社會而奮斗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法治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深化基層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設建立在扎實的基層基礎工作之上,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一系列舉措不斷開創法治建設的新局面,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愿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的法律途徑越來越清晰,為治國理政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制度化保障。
“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在全面依法治國方略中,大力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法治文化欠缺,法就只能是無源之水。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和長久的約束力。
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改革越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接近,群眾對依法保護公平正義的期待就越熱切,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緊迫感就越強烈。只有全面培養、形成、弘揚包括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等內容在內的法治文化,才能最大范圍凝聚社會共識,形成推動我國法治社會發展的合力。
法治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思想,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著思想養分。“規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只有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形成全社會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良好風尚,才能夯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治基石。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