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回訪記
摘要: 編者的話 “六一”在即,孩子們以多種方式喜迎節日。然而,有一些留守兒童,在本應備受呵護的年紀卻孤獨地成長——親情缺失、心理孤獨、行為叛
編者的話
“六一”在即,孩子們以多種方式喜迎節日。然而,有一些留守兒童,在本應備受呵護的年紀卻孤獨地成長——親情缺失、心理孤獨、行為叛逆,甚至出現自殺、受侵害等極端事件,引發社會關注。
2月1日,本報推出整版特別策劃《呵護,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明天》,聚焦留守兒童,對李彎彎、趙珂珂等孩子如何度過寒假、更好生活進行了深入報道。2月1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專門制度性安排,明確要求“建立翔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一人一檔案,實行動態管理、精準施策”;3月26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透露,今年將首次摸清留守兒童底數;4月5日,民政部等27部門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4月26日,《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發布,其中以浙江、山東、重慶、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甘肅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為樣本,分析了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狀況和現實問題,探究問題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這一切促使本報繼續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呵護,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明天》推出已時隔4個多月,從寒假到新學期,這些留守兒童有的依舊留守,有的父母返鄉創業就業,有的則跟隨父母進城成為流動兒童。他們近況如何、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報記者分赴廣東、河北、陜西、貴州、浙江、重慶等六地回訪探究各地關愛成長的思路和長效機制。請看記者調查——
學校生活有樂
爸媽減輕擔心
■回訪中看到希望:親情陪伴、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等校園及社會關愛促進孩子快樂成長
河北省廣平縣是典型的勞務輸出縣,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達5萬余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回避。記者回訪,李彎彎的生活有了哪些新變化?
李彎彎是廣平縣廣平小學五年級學生,父母在山東打工很少回家。寒假時,李彎彎的生活除了完成作業,還要幫爺爺奶奶干農活、做家務,輔導妹妹和弟弟,過得并不輕松。新學期里,她收獲了一份特殊的“母愛”。
“馬阿姨像媽媽一樣親切,我以前時常與同學比較,覺得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活得累、活得苦。聽了馬阿姨講她小時候的事情,心里的結慢慢打開了,我想像馬阿姨一樣做生活的強者。”彎彎對記者說。
彎彎口中的“馬阿姨”,是廣平縣委宣傳部干部馬慧超。縣里開展“微愛留守,為愛圓夢”行動,馬慧超與李彎彎結成幫扶對子。“讓留守的花朵在陽光下綻放。”馬慧超說,作為“代理家長”,她加入開展親情陪伴、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等一系列接力服務行列中,周末一有空,她就去彎彎家輔導彎彎及其妹妹、弟弟功課,和他們一起干農活。
與此同時,在不少地方,一些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因逐漸年邁或工作太忙等原因不能很好地照顧孩子,寄宿制學校就不失為良好選擇。2013年《教育部等5部門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留守兒童集中的地區,要通過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
“學校生活很快樂,爸爸媽媽不用擔心。”重慶市江津區賈嗣祥瑞希望小學五年級學生陳小倩在作文中不忘安慰在外地打工的父母。
賈嗣祥瑞希望小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1182名學生中有618名為留守兒童。學校從思想、品格、情感、行為、健康等5方面對留守兒童實行精細化管理。從手把手教孩子洗澡洗頭,到鼓勵孩子登臺表演,再到膳食營養的安排,學校的一點一滴,促進許多孩子發生由內而外的轉變。據統計,2015年重慶留守兒童達89.6萬,占全市在園幼兒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22.88%。學校無疑成為關愛的主要場所。
“在學生家庭關懷缺失或不健全時,需要教師履行一部分‘替代父母’的職責;學校也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咨詢成為幫助留守兒童排解不良情緒情感的重要途徑,讓留守兒童在和咨詢師的交流中能夠對自身處境產生更為清晰的認識,并獲得積極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朱小蔓說。
孩子分享點滴
父母聽著寬心
■視頻電話,與父母“面對面”交流;常打電話常回家,呼吁更多親情關愛;法律手段介入,喚醒家長責任意識
朱小蔓介紹說,由于跟父母分離,留守兒童通常處于親情和情感缺失狀態。這種親子分離的童年生活經歷和體驗有可能會影響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波及成年后的人格健康及精神狀況。在學校、老師、代理家長關心照顧的同時,孩子與父母保持順暢溝通更為重要。
趙珂珂是廣平縣廣平小學四年級學生。和彎彎一樣,一年前的珂珂也渴望著父母的陪伴。去年寒假的采訪中,記者看到廣平縣“千名教師訪萬家”活動讓珂珂開朗了許多;新學期,她找到了新的“陽光”。
“媽媽,我這次周測各科平均93分,比上次考得要好……”5月19日這天,在學校親情聊天室里,趙珂珂用班主任趙淑梅的手機,與遠在北京打工的媽媽李艷敏視頻對話。
重慶江津區賈嗣祥瑞希望小學二年級梁小雪的父母梁厚彬夫婦,每天要和女兒通話半小時以上,“她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得獎了、交朋友了、表演節目了,什么都講,我們聽了也很開心。”
對這類做法,重慶市婦聯家庭與兒童工作部部長李藝感到欣慰:“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安全感的形成期;父母長期持續的關愛是滋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開通了“親情聊天室”,用電話、視頻、網絡、微信等多種方式,強化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父母之間的血肉聯系。
“這是很好的嘗試。一般來講,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普遍較困難,父母忙于生計,對精神生活關注不夠,容易忽視和孩子間的情感溝通。”朱小蔓說,“他們需要增強和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的意識,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情感交流。”
去年寒假,“小候鳥”維維從徐州老家“飛”到父母打工的杭州團聚。回訪中,記者了解到,因為上學的原因,維維“飛”的次數沒小時候勤了,主要通過電話和父母溝通。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亦菲主持的學術調查報告《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數據顯示,根據大規模抽樣調查,按照比例推算,全國6100萬農村留守兒童中,一年都沒有與父母聯系的兒童約有262萬;一年與父母只聯系1—2次(半年才打一個電話)的兒童,約有622萬人;每年與父母聯系3—4次(3個月聯系一次)的兒童,約有634萬。
《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外出務工人員要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系、多見面,“給予更多親情關愛”。父母或受委托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村(居)民委員會、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公安等有關機關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重慶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近日通過《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對留守兒童父母義務作出相關規定。李藝介紹說:“依靠條例形成約束,一方面維護留守兒童權益;另一方面希望喚醒家長的責任意識。”
期盼中的團聚
最開心的時刻
■學校和社會力量輔助,家庭仍是養育主體;通過發展經濟減少外出務工人員,鼓勵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
5月27日,記者嘗試聯系白鑫楠、嚴浩龍夫妻。去年寒假記者采訪時,夫妻倆剛把兒子白龍接到東莞,留在身邊照顧。到廣東已有一個學期,孩子是否適應新的生活?
但老白夫妻的電話已停機。聯系工廠得知,夫妻倆已離廠:“聽說孩子不好管教,一起回湖南老家了。”這句話讓記者心里一緊:怎么半年就離開了?原因已無法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離開孩子十幾年的這對父母,這一次的選擇是孩子,和孩子一起回鄉。
與老白夫婦相似,一些留守兒童父母選擇返鄉就業或創業。
田文和妻子馮碧珍,同在貴州銅仁百麗鞋業有限公司上班,公司在離老家步行約15分鐘的碧江經濟開發區。10年前,由于家鄉就業崗位匱乏,迫于生計田文偕妻赴寧波務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田念念成了他在外難以放下的牽掛:“每次回家都感覺孩子不活潑,也不愛說話。”田文說,知道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 但生活所迫,沒有辦法。“每次看到留守兒童的新聞,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心里就像針扎一樣疼。”
據介紹,從2011年開始,碧江通過實施“雁歸工程”及一系列優惠措施和政策,吸引一大批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眼見家鄉各類產業園區發展迅猛,田文和妻子決定回家鄉就業:“與在外務工相比,薪酬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孩子就在廠區附近上學,可以隨時照看。”
林欣是碧江區燈塔小學六年級(2)班學生。燈塔街道辦事處“四點半課堂”是她下課后最愛來的地方,“這里有老師教我寫作業、學畫畫。”林欣的許多畫被志愿者老師雷世根貼在墻上,“她剛開始總用憂郁、灰暗的顏色,現在幾乎都是明亮的顏色。”林欣的變化,雷世根看在眼里,“父母回到身邊后,孩子感受到的溫暖,會體現在圖畫中。”
教書近20年的燈塔中學校長田萍告訴記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變化很大,是性格定型關鍵時期,父母如果能在身邊,孩子可以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上接受有益的引導和幫助,否則,很容易導致性格和心理發展異常從而誤入歧途。“毫無疑問,有了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才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內心的安全需要和關愛需要才能得到滿足。”朱小蔓說。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提出全面激發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熱情,帶動更多就業。有專家指出,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是縮小城鄉差別、激活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也是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的有效途徑。《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也提出,要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下午6點10分,忙碌了一天的馮碧珍回到家里,正做著菜,女兒推門而入,一邊喊著“媽媽我回來了”,一邊到房間放下書包。趁著媽媽做飯的空當,田念念跑下樓跟小伙伴打起羽毛球,馮碧珍說,“這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
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秦玉友教授建議,“在強化父母第一責任的前提下,政府、社會與其他組織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與父母能在一起。比如可以啟動把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家庭數量占所有家庭數量中的比例作為考核一個地區社會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納入城鄉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倒逼城鄉各地創造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覺得自己能行
比同學們不差
■省際間人口遷移逐漸成為常態,教育均等化提上日程;留守殘障兒童亟須更多關注
除了父母返鄉創業就業,為讓留守兒童回到父母身邊,一些家庭選擇讓孩子跟隨自己來到城市生活。秦玉友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轉移,由于未能整家遷移而出現的一個現象或問題。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繁忙,無法照顧子女以及子女難以享受均等教育服務等原因,讓一些外出務工人員與孩子分離。
記者再次聯系到在廣州打工的何小麗時,她剛從廣西老家回到廣州。談起兩個留在老家的女兒,她的心情很復雜。何小麗說,因為女兒生病,在家多待了兩個月,越待心里越發舍不得孩子。何小麗說,每次和孩子打電話就會越想她們。
跟隨父母到西安的小佳佳,“起初感覺很自卑,現在慢慢地融入了這里的生活。”記者來訪這天,佳佳的老師正帶領學生們到蘋果種植基地實地學習生物課。“在老家學習時,總是埋頭學課本。”小佳佳說,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她興趣更濃。曾經總感覺自己是外地人的佳佳,現在不再這么想了。因為陜西新的高考政策、戶籍政策等的出臺,讓她逐漸有了歸屬感。
2012年8月,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隨后,陜西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陜參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實施細則》,解決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今年是陜西省允許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和非陜籍在陜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在陜高考的第一年。
陳艷茹是西安市第八中學的高三學生。2000年,陳艷茹的父母從河南老家到西安打拼,后來才把一直留守在老家的陳艷茹接到西安。“高中一直都在西安上。”艷茹說,“我覺得自己和同學們一樣”。
唯一的不同,就是戶籍。陳艷茹的戶口簿上依然寫著:河南駐馬店。“如果不是政策調整,這會兒就得回河南老家高考了。”高考臨近,艷茹充滿輕松和自信。
“如何實現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參加入學考試,一直是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陜西省招辦新聞發言人張軍利介紹說,對此,教育部的要求是“各個省份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的結構規模不一樣,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政策”。此外,廣東、江蘇等地也出臺了異地學生參加中考和高考的有關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黎建飛建議,留守殘障兒童的生存生活也需要更多關注。他們留守在家鄉,既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身心發展障礙也給他們在社會適應上造成一定困難;有關留守殘障兒童的法律和規范性文件規定過于籠統,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操作……家庭、政府、社會各方力量要共同努力,給留守殘障兒童一個溫暖的明天,使他們能夠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安全健康地成長。統籌:馬 晨 葛亮亮 申 茜設計:蔡華偉
圖片說明:
圖①:重慶江津區賈嗣祥瑞希望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寫下最想和父母說的話。記者 龔 鳴攝
圖②:河北廣平縣明德小學,愛心媽媽們正與留守兒童一起包餃子和餛飩。程學虎攝(人民視覺)
圖③:貴州燈塔街道辦事處“四點半課堂”,志愿者老師雷世根(左)在教林欣寫作業。記者 黃 嫻攝
圖④:西安市第八中學高三學生陳艷茹寫下心里話。記者 姜 峰攝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