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中生擔心參加戶外活動受傷比美日韓高2成
摘要: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 熊旭)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全球化、城市化、機動化和環境改變使得青少年的意外傷害和暴力傷害增多,如何加強青少年的安全意識成
人民網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 熊旭)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全球化、城市化、機動化和環境改變使得青少年的意外傷害和暴力傷害增多,如何加強青少年的安全意識成為各國青少年工作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四國相關研究機構基于多年的協作機制,于2015年聯合開展了高中生安全意識及問題比較研究,希望在青少年安全教育方面相互借鑒和啟發,促進各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中國高中生認為社會安全,高于四國平均水平,反映多數高中生對我國社會治安秩序與公共安全有信心,持肯定性評價;同時,也有近半數中國高中生認為日常生活中的不安或危險因素有所增加,高于四國平均水平。這一方面是當代中國轉型時期社會風險增多的客觀反映,同時也是中國高中生隨著年齡增長對風險感知增多的主觀反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建設的現狀。
中國高中生安全教育狀況堪憂,與美、日、韓差距不小
在“你接受過以下安全教育嗎”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和其他三國高中生相比,中國高中生的安全教育狀況比較糟糕。本次研究中,我們對疾病預防、交通安全、自然災害避難、運動傷害、網絡安全等共11個方面進行了調查。中國高中生有8項居于末位:火災避難訓練、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避難訓練、網絡安全教育、防范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護教育、有害環境或信息中的自我保護教育、心臟復蘇等急救措施訓練、運動傷害預防和應急處理辦法、戶外活動安全教育。接受過這8項安全教育的中國高中生,其中有5項未超過半數,而其他三國幾乎全部過半。
中國高中生最需要的安全教育前三位分別是防范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護教育(16.1%)、運動傷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理方法(15.1%)和青少年有害環境或信息中的自我保護教育(12.6%)。美國高中生最需要心臟復蘇等急救措施訓練(23.0%)和防范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護教育(19.6%);韓國高中生最需要的安全教育前兩項和美國一樣,比例也相差無幾;日本高中生最需要的是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避難訓練(24.1%)和防范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護教育(20.1%)。
調查還顯示,中國高中生與其他三國高中生一樣,獲得安全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校(92.6%)和家庭(74.3%),相比其他三國,中國高中生家庭的作用較大,中國高中生還更多地從報刊書籍(60.4%)、電視廣播(64.3%)和互聯網(73.0%)中獲得安全知識。中國高中生認為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是模擬訓練(52.2%),其次是聽老師或專家講課(20.7%)和觀看視頻(17.3%),選擇閱讀指導手冊或書籍(5.0%)和專題討論或辯論(3.2%)的不到一成。
中國高中生遭遇與騎行有關的交通意外的比例較高
中國高中生乘車安全和騎行安全意識較差:僅四成中國高中生坐汽車時總是系安全帶,在四國中僅略高于韓國,低于平均水平10.7%;三成晚上騎車時總是打夜光燈,高于日、韓低于美國,低于平均水平7.5%;不足一成騎車時總是戴頭盔,高于日、韓低于美國,低于平均水平0.3%。
調查還發現,近一年,中國高中生受傷最重的地點,9.2%是家附近的道路,3.0%是學校周圍的道路,均為四國最高,分別高于四國平均水平3.1%和0.7%。在道路上所受的傷害大多與交通有關。
青少年意外傷害類型與年齡段有密切關系。相比較而言,道路交通傷害是15~17歲青少年生命的最大威脅。青少年道路交通傷害是可以預防的,但這需要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社會道路安全意識的提升。
中國高中生遭受暴力等侵害侵權的現象較為突出
中國高中生遭受暴力侵害現象較為突出:有40.5%被當面譏諷或辱罵過,有27.6%被同學或伙伴孤立過,11.5%被威脅恐嚇過,11.3%挨過打,4.0%錢物被搶過,比例雖明顯低于美國,但高于日、韓,在亞洲三個國家中最高。諸如被威脅恐嚇、被同伴孤立等冷暴力行為,也許不會給青少年帶來身體和財物的損害,但其造成的精神傷害不容忽視。
中國高中生遭遇侵權現象尤為突出:44.5%的中國高中生有被偷拍照的經歷,然而,僅有不到一半(47.8%)的中國高中生接受過預防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護教育,中國高中生預防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護教育相對較弱,亟待加強。
中國高中生遭遇網絡侵權現象突出,且接受過網絡安全教育的比例較低
中國高中生遭遇網絡侵權現象最突出,遭遇網絡暴力在亞洲國家中也最突出。在網絡隱私侵權方面:47.2%的中國高中生有過網絡密碼被盜的經歷;在網絡詐騙侵權方面比例懸殊更大: 42.3%的中國高中生在網上收到過虛假的付款要求。
網絡侵權現象嚴重,與我國網絡立法滯后、缺乏網絡相關法律及公眾網絡安全意識淡薄有密切關系。
在網上遭遇過被威脅恐嚇(7.5%)、個人的照片或視頻被惡意傳播(7.0%)、團伙欺負(5.0%)等網絡欺凌行為的中國高中生均低于美國,但高于日、韓,在亞洲國家中最高。與傳統欺凌相比, 網絡欺凌途徑更多、實施更易;約束更少、監控更難;傳遞更快、 波及更廣,從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目前,我國法律對青少年的網絡保護還是處于相對缺失狀態。
調查同時顯示,61.6%的中國高中生接受過網絡安全教育,在四國中比例最低,分別比美、日、韓低11.9%、25.1%和3.4%。且僅有4.5%的中國高中生認為自己最需要網絡安全教育,在最需要的11項安全教育選項中排倒數第二位,在四國中也最低,比最高的日本(20.6%)低16.1%,比美、韓低3個百分點左右。日本高中生接受網絡安全教育情況最好,對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最高,遭遇網絡暴力和侵權行為也最少。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和社會的共識。應將其納入學校和社會安全教育的范疇,幫助高中生認識到身邊存在的網絡安全威脅,提高個體的防范意識。更為重要的是,應加強網絡環境的治理,特別是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有效化解網絡風險。
中國高中生過度保護現象客觀存在,不利于安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調查顯示,中國高中生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安全問題,例如,93.1%的中國父母會在參加戶外活動前提醒注意安全,比美、日、韓都高出30%以上。隨機訪談發現,中國父母雖然經常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但缺乏具體的安全教育措施。相關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過度保護的現象客觀存在,即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父母就盡量少讓孩子參與各種實踐活動。
相對于說教,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是培養安全意識和能力、預防意外傷害更為有效的途徑,例如,教會青少年游泳是預防溺水的一種重要途徑,調查發現,美國和日本分別僅有6.4%和7.3%的高中生不會游泳,但中國高中生有近兩成(17.8%)不會游泳。
參與實踐活動少,體質就會下降,一旦活動就更容易造成傷害。近一年,有兩成(19.9%)中國高中生發生過中暑、脫水現象,比例在四國中最高,分別高于美、日、韓5.1%、4.5%和18.1%。脫水一般是人體因為病變引起的;中暑與環境因素和個人體質有較大關系,高中生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在炎熱環境中進行體力活動的機會并不多,在升旗儀式、課間操、體育課等發生中暑則大多數與體質較差有關。
過度保護、缺少實踐活動還會造成青少年的退縮行為,抑制青少年的冒險創新精神。65.6%的中國高中生擔心自己參加戶外活動是否會受傷,比其他三國都高出20%左右,高于四國平均水平19.4%;71.6%的中國高中生認為自己喜歡挑戰各種事情,在四國中比例最低,分別低于美、日、韓15.4%、5.9%和6.5%。
中國高中生對事關民生的安全問題關注度較高,折射中國社會的普遍焦慮心態
針對高中生關心的安全問題,調查題目中列舉了11方面的問題,調研數據表明,中國高中生除了對與自己身邊的校內安全問題關注度高之外,對食品、藥品等事關民生的安全問題關注度也很高。與各項居于末位的美國相比,食品安全問題(97.3%)高41.6%、公共交通安全問題(92.7%)高33.5%、藥品安全問題(92.5%)高34.2%、水質污染問題(90.7%)高25.2%、社區治安問題(88.3)高25.6%、大氣污染問題(86.0%)高29.1%、冒充家人或朋友騙錢等騙術問題(84.9%)高31.9%、建筑物安全問題(84.0%)高28.3%、網絡安全問題(83.3%)高25.1%。
本次調查還發現,中國高中生有很強的食品安全意識,78.4%的中國高中生“從不吃過了消費期限的食物”,高于其他三個國家7~34個百分點;31.1%的中國高中生“購買食品的時候總是確認食品添加劑等信息”,高于其他三國8~15個百分點。
中國食品安全等事關民生的公共安全問題多發頻發的社會現象,容易導致國人產生較為普遍的焦慮心態,中國高中生的調查數據也是當下中國民眾焦慮心態的某種折射。特別是中國社會急速轉型、變革的當下,社會矛盾加劇,各種沖突難免,負面信息容易發酵,公眾的焦慮情緒往往因此而加重。處于成長期的高中生更容易受到家人、媒體等影響。
據了解,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及美國艾迪資源系統調查于2015年10月~12月在四個國家同時實施,調查對象為高中1~3年級的在校生,其中韓國只有1~2年級。中國的被試取自大連、北京、常德、廈門、西安、昆明共6個城市的24所中學,城鄉各半,有效被試2552名。美國、日本、韓國的有效被試分別有1496名、1827名和1800名。各國被試性別、年級和高中類型分布見表1。調查內容以高中生的意外傷害、安全意識和安全教育三方面為主。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人民網-教育頻道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