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教師的“搶手”黨課
摘要:原標題:80后教師的“搶手”黨課 編者按:一封《答學生問: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公開信,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教師徐川“火了一把”。他將
編者按:一封《答學生問: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公開信,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教師徐川“火了一把”。他將這個嚴肅的話題寫得讓年輕人紛紛點贊,把“有意義”的事描述得“有意思”。
“線下”的徐川將很多人一想就頭疼的高校思政工作,變成了學生的“搶手課”,也以自身對黨的堅定信仰,對事業的熱愛忠誠,對創新的精神追求,回答了“我為什么入黨”的追問。
從今天起,我們將開設“兩學一做·我為什么入黨”欄目,陸續刊發不同年代優秀共產黨員典型專訪。通過他們的故事與感受,重溫黨旗下的誓詞,重溫黨的宗旨。
“我一直覺得歷史包括黨史是最有意思的,里面全是細節和故事,有許多令人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如果只把這些當作冰冷的時間軸線去記憶,你才會覺得特別枯燥。”5月16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堂公開課上,該校能源與動力學院黨委副書記徐川再一次談到了重讀黨史,談到了獨立思考精神。
為了聽徐川的這堂公開課,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楊春梅一大早驅車40多公里從鎮江句容趕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400人的禮堂里坐滿了和她一樣慕名而來的聽眾,很多人此前都看過徐川那篇風靡網絡的《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
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前,當徐川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收到學生的這一留言時,黨齡13年的他圍繞“兩學一做”主題,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用一篇近4000字的長文作了回復,文章被300多個微信號轉載,單日閱讀量超過200萬。
何以把一個嚴肅的話題寫得讓年輕人如此認同,徐川回答:“在思政教育中,我們往往因信仰、愛國等問題過于敏感、宏大而不敢談。但思政教育就是要做到勇亮劍、敢發聲。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把事實拿出來與學生開誠布公地討論,反而是一種捷徑。”
“南航徐川”成了網絡空間的精神“暖男”
“如果所有人都看到了我的脆弱,該怎么辦?”“那就讓所有人再慢慢看到你的堅強!”
“如何遏制睡懶覺?”“如果不過分,睡會就睡會;如果過分了,先把被子掀了再思考這個問題”……
徐川在個人微信號上和學生們的問答自帶“段子手”氣質,從個人情感到人際交往,從校園生活到社會萬象,微信公眾號“南航徐川”2015年1月開通以來,已吸引了數萬“粉絲”關注,持續高居全國高校輔導員微信號原創排行榜榜首。
今年3月,一名學生在微信號“川哥問答”里的留言讓徐川陷入思考。“留言說他有條件和資格入黨,但是沒想好,問我怎么看。”徐川說,看到這個問題的他第一感覺是欣慰,“現在大學里想要入黨很難,一般人機會到了眼前不會想太多。而這名同學能有思考,覺得特別好”。
借著學校的黨課和組織談話,徐川向周圍同學提出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有家庭熏陶、學校教育,還有共產黨的恩情……但全是一個模式。我跟他們說這是別人給的理由,自己到底怎么想?他們基本上都沒有答案。”徐川感到這個問題是有共性的,值得一說。
在接下來的20多天里,徐川陷入了思考,“其實回頭一想,面對一些不良風氣我也曾經困惑過,問過自己到底追尋什么樣的目標。”為了找到答案,徐川開始“補課”——學習黨史,“過去我們不是沒學過,但都是作為知識來學,沒有通過學習的過程培養起對這段歷史的敬畏。其實,在冷冰冰的教科書背后,是驚心動魄的歷史。”徐川說。
“一個只有50多人的政黨,一個只有十二三名代表的大會,年齡最小的不到20歲,靠什么克服千難萬險發展壯大……這個逆襲的政黨誕生之初沒有任何光環、背景和資產,哪里來的一往無前的底氣……是什么讓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答案只能是兩個字:信仰。”徐川在文中寫道,但他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建議想要入黨的人,對黨的過去和未來“回頭看”“仔細想”“慢慢走”,“知道怎么來的,才能知道身在何處,才能知道去往何方”。
“這是我第一次感到‘黨委書記’這4個字沒有那么令人望而生畏。”近4000字的回信在微信上發布后,一個粉絲在后臺留言說。
如今,“南航徐川”成了粉絲們在網絡空間求助的精神“暖男”,問題涉及學業、戀愛、工作、宿舍關系、職場壓力、考研等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生活困擾,有了信任,抑郁輕生、意外懷孕這些現實生活中難以啟齒的困惑、煩惱,同學們也會在公眾號上向他傾訴。
徐川說,在線回復學生提問是他現在每天必做的功課,經常熬夜到凌晨,與大家分享生活哲學。他向每一個同學承諾:所有人的困惑24小時之內都能收到回復,最遲不超過48小時。有人用“呵呵”試探他是否在線,結果得到了誠意滿滿的兩個字“哈哈”。“哪怕發個笑臉,對學生來說都有意義。”徐川說。
用傳統文化打造思政課
2015年5月4日,一篇名為《青年節里談中國》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共青團中央、總政青年局等多家官微以“深度好文”的標簽轉載發布。文章從3個小故事出發,傳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用幽默輕松的方式號召廣大青年涵養中國氣質、宣揚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隨后《建軍節里談英雄》《國慶節里談愛國》《重陽節里談敬老》等“節日談”系列評論文章陸續推出,被千萬粉絲傳閱分享,一年下來,寫了30多篇節日談之后,徐川的新書《節節向上——怎樣把節日過得有點意思》應運而生。
“新媒體環境下,思想引導的平臺急迫需要凝聚受眾、設置議題、激濁揚清,而節日是很好的契機。”善于尋找突破點的徐川多年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工作的獨特優勢,同時將傳統文化也變成了他手中的“神器”。
“你是合格的中國人嗎?”徐川常用這句話作為自己傳統文化講座的開篇,“西游記中究竟是誰挑擔子”“為什么娶妻叫結婚,當兵叫入伍”“信口雌黃是怎么回事”等10道測驗題結束,學生基本心服口服,隨著徐老師幽默風趣的講授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結婚是什么意思?有人說就是結合和婚姻唄。但是過去結婚寫成‘結昏’,又怎么理解呢?難道是腦袋一發昏就結合了……”一節課下來掌聲和笑聲此起彼伏,常有學生聽完講座后反饋:“感覺整堂課都在聽段子,一堂課笑岔氣好幾次!”
在徐川看來,當下,95后學生已是大學校園的主體,他們思想開放、個性張揚、自我獨立,如何讓他們信服,從而做好思政教育和服務引導工作,是學生工作人員面臨的共同課題。
出于專業所學和個人興趣,徐川對中國傳統文化別有研究,并探索將傳統文化與思政工作相結合。他把文化普及形象地比喻為“送禮物”,要讓學生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趣味和價值,同時與思政教育聯系起來,既要讓文化可親可感,又要精心設計講課的內容和語言,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送給學生。
在傳統文化普及的道路上徐川越走越開闊,思政工作也越來越順手。去年秋天,他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在選課系統剛上線幾秒鐘,500人的名額就被學生一搶而空。
學生隨時找得到、聊得來、靠得住的“川哥”
“有學生來問我,說自己原先高中成績很好,到南航后變成了‘學渣’,很自責。我直接告訴他,我的大學是人生中最黑暗的4年。”徐川說,自己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人,高考時本想報考中文專業,但偏偏被調劑到英語專業,最怕的學科成了自己的專業,每天學習都很痛苦,“現在遇到學生有學業方面的困擾,我很能理解他們,但生命就在于有各種可能性”。
2008年,徐川辭去了新東方的高薪工作,來南航當起了學生輔導員,“在新東方教英語年薪幾十萬元,而在南航當輔導員一個月才1800元,大家都在問我為什么”。
“從到南航的第一天到現在,有一個關鍵詞伴隨我的全部工作時光,就是學生。離開學生我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過去的8年,從學生輔導員到學生處處長助理,從校團委副書記到學院黨委副書記,如今徐川身上已有很多光環和標簽,但他常說那都是“浪得虛名”,自己最重要、最扎實的身份,是學生隨時找得到、聊得來、靠得住的“川哥”。
徐川認為,學生在尋找人生方向的過程中缺的就是支持和陪伴,而自己最擅長的就是和大學生聊天。幾年前,南航一名機電學院的學生找到他傾訴自己的煩惱,說想考北師大心理學研究生,但家人朋友不理解。在徐川的支持下,這名學生頂住壓力報考卻落了榜。“前段時間我去北師大作培訓講座,結束后聽到有人叫‘川哥’,原來就是那個學生。第二年又堅持考了一次,終于考上了,現在研究生快畢業了。”徐川說,這就是自己工作的意義,“你不知道哪一刻,驚喜就會回報你”。
“教育不是我的工作,不是我的職業,它是我這一生要投入情感和精力的事業。”徐川覺得,和學生在一起,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更是自己成長的過程。(吳曉東)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