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否得獎她都是最好的戛納影后
摘要: 于佩爾曾憑借《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圖)和《鋼琴教師》兩度奪得戛納影后。 于佩爾曾憑借《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和《鋼琴教師》(圖)兩度奪得戛納影后
于佩爾曾憑借《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圖)和《鋼琴教師》兩度奪得戛納影后。
于佩爾曾憑借《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和《鋼琴教師》(圖)兩度奪得戛納影后。
伊莎貝爾·于佩爾
我演過的很多嚴肅角色都有幽默的元素。甚至是《鋼琴教師》,雖然我不會試圖說服任何人,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喜劇。
于佩爾出演哈內克的《愛》,今年她將與恩師第四次合作。
于佩爾和女兒洛麗塔·夏馬(右)在《科帕卡巴納》中演對手戲。
今年戛納電影節最不缺的就是名導大咖,最后一天才亮相的《她》來自執導過《本能》、《黑皮書》的荷蘭名導保羅·范霍文,法國國寶級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主演。《她》本是一部令人提不起勁兒的性侵題材類型片,然而該片亮相后卻齊刷刷攬獲了一片好評。
顛覆性的故事夾雜著諷刺喜劇的調子,尤其凸顯出于佩爾令人叫絕的演技。她在一本正經的搞笑中,將角色的幽默、冷酷與強勢轉換自如,這位法國國寶級女演員果真名不虛傳。
在今年戛納引發巨大爭議的獲獎名單里,片中戲份如同“配角”的菲律賓演員賈克琳·喬斯(《羅莎媽媽》)奪得最佳女主角,本是最大熱門的伊莎貝爾·于佩爾最終錯失影后,這也成為諸多媒體抨擊本屆戛納評委的重要理由之一。無論從戲份重要性、表演難度還是角色魅力,于佩爾都明顯要高出一籌。盡管至今已獲得過兩屆戛納影后、兩屆威尼斯影后、兩屆法國愷撒獎影后的于佩爾,早已不在乎獎項的歸屬了,年過花甲的她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對她來說,現在表演只是用來“發泄內心的瘋狂”而已。
冰冷女王
“如果都在精神病院,
我是分裂癥,阿佳妮是臆想癥”
1955年出生于巴黎典型中產家庭的伊莎貝爾·于佩爾,是個滿臉雀斑的紅發女孩,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英語老師。作為五個孩子中最小的女孩,于佩爾最初的專業是俄語,或許是兩個姐姐都投身電影影響了她,14歲那年,她在母親的鼓勵下考入巴黎凡爾賽國立藝術學院。在戲劇舞臺上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后,她輾轉走向了大銀幕。
上世紀70年代初,不滿20歲的于佩爾和“大鼻子情圣”德帕迪約合作貝特朗·布里葉的《圓舞曲女郎》,短暫亮相讓她受到觀眾們的喜愛。1977年出演瑞士導演克洛德·果雷塔執導的《編織女孩》便令她首次取得國際矚目。次年,年僅22歲的于佩爾在夏布洛爾的《維奧萊特·諾齊埃爾》中扮演一個情感匱乏、最終殺父弒母的放蕩少女,一舉獲得當年的戛納影后,贏得全世界矚目。于佩爾隨后在1980年赴美主演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可惜影片票房慘淡,此后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片中來。
于佩爾與和她同名的另一位法國女演員伊莎貝爾·阿佳妮來自同時代,但與眼角眉梢都是風情的阿佳妮相比,于佩爾通常給人的印象都是冷酷淡漠,面無表情,嘴角略帶譏諷,散發著一種洞穿世人的冰冷氣質。從影30年,她出演過近百部影片,合作過無數大師,最擅長演繹的就是外表冰冷、內心痛苦的女人形象。
她是《編織女孩》中安靜害羞的花邊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嫻靜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純真美麗的瑪格麗特,《鋼琴教師》中的變態鋼琴家,《八美圖》中的刻板神經質老處女,《我的母親》中愛上兒子難以自拔的母親……對于自己和阿佳妮的區別,于佩爾曾詼諧地說:“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院,我在分裂癥病房,她在臆想癥病房。”
強勢主席
“到戛納最大的樂趣就是見證那些無名導演帶來曠世杰作”
這位傳奇法國女演員此前曾二度獲封戛納影后,分別是1978年的《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和2001年的《鋼琴教師》,后者讓她成為戛納史上第一位全票通過的女演員。
1978年影片《維奧萊特·諾奇埃爾》的導演是法國新浪潮大師夏布洛爾,當年他正在為影片一個特別可怕的角色選角時,見到了年紀輕輕的于佩爾:“我需要有人來演一個非常變態的角色,你感興趣嗎?”于佩爾立刻答應了。曾有媒體統計,在于佩爾早前出演的70個角色里,有35個是裸露的,另外35個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她的原則里,沒有膽怯二字。
2001年,于佩爾再度憑借奧地利導演邁克爾·哈內克的《鋼琴教師》摘得戛納影后——評委會卻一致通過將影后獎項授予于佩爾。在致辭中,她說:“有些電影會讓你膽怯,你感覺它們會奪走你的一切,結果卻是你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在戛納電影節的歷史上,于佩爾是第四位評委會女主席,前三位分別是麗芙·烏爾曼、讓娜·莫羅以及法國作家薩岡。2009年,作為第62屆戛納影展評審團主席,于佩爾親自將金棕櫚大獎授予邁克爾·哈內克飽受爭議的新片《白絲帶》。于佩爾的強悍作風甚至曾導致評委會內部表達了對其行事風格的不滿。對于佩爾來說,她來到戛納最大的樂趣就是見證偉大的奇跡——看默默無聞的導演帶來怎樣的曠世杰作,“最好是你原本沒有期待的作品,戛納就是一個真正歌頌電影內在魅力的地方。”
簡單演員
“把女演員置于死地的并非電影,而是生活本身”
盡管有著享譽世界的聲望,于佩爾卻從不將自己定義成為明星或傳奇,對她而言,“表演就是放棄理性,在瘋癲中生活”,她亦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而與大銀幕上的冷酷、癲狂相比,于佩爾的私生活可以說簡單平凡到不可思議。
于佩爾與導演丈夫羅納德·夏馬自1982年結婚至今,育有三個孩子,盡管丈夫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遠不及她,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恩愛,1988年兩人還曾合作過電影《黑色米蘭》。他們的大女兒洛麗塔出生于1983年,如今也是一名演員,母女倆從1988年開始合作出演過四部電影,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合作出演馬克·費杜斯的法式勵志親情喜劇《科帕卡巴納》,戲里演的也是一對母女。
面對這個工作所要經受的很多誘惑,她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甚至過于小心謹慎,于佩爾曾說,“把女演員置于死地的并非電影,而是生活本身”。除了工作方面,她這樣評價自己:“我是世界上最真誠和樸實的女人”。
關于于佩爾與她所演繹角色之間的界限,除了她自己,或許誰也分不清。于佩爾曾說,她喜歡扮演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演繹一種情緒,她把每個角色都看做是她為自己描繪的肖像。
■ 她說《她》
在夏布洛爾和希區柯克之間
問:為何選擇了《她》這部電影?這次和荷蘭導演保羅·范霍文合作有什么感受?
于佩爾: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豐富,非常令人驚訝和神秘。它是獨一無二難以捉摸的,不屬于任何一個電影流派,甚至也不是一個類型片。它有那么一點介乎于夏布洛爾和希區柯克之間,但它更是一部百分之百的范霍文電影,有很深的社會學維度在那里。
這是關于一個非常現代的女人,她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受害者,你看不到她在忍受任何事,只不過事情剛好發生在她身上。你也無法評說她究竟是受害者還是一個有力量的女英雄,這部電影最令人喜歡的地方就是它不解釋角色,這一點讓影片充滿神秘感。
問:用喜劇的方式演繹一個被性侵的女性,這種有點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情節,是否擔心這部電影會冒犯到別人?
于佩爾:這個故事不應該被看做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電影所呈現的是一些深藏心底的幻象,這不是一個女人被強奸的聲明,它只是一個個案。
問:人們覺得你演繹那些神經質的角色很成功,你是否會覺得自己在喜劇中的表現被低估了?
于佩爾:是有一點,這就是為什么我喜歡和伍迪·艾倫、諾亞·鮑姆巴赫這些美國導演在紐約拍喜劇,我覺得我演過的很多嚴肅角色也是有喜劇和幽默的元素在的。甚至是《鋼琴教師》,雖然我不會試圖說服任何人,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喜劇。
問:接下來要和奧地利大導邁克爾·哈內克四度合作了,這次的新片是什么樣的?
于佩爾: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不過你能想象一個叫做《歡樂結局》的哈內克電影會是什么樣子嗎?我覺得還挺震驚的,我想象中一定是充滿了諷刺,而且眼光很敏銳……對我而言,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意味著哈內克本人是如何看待這世界上的一切.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新京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