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墻”技術巧拆顱內動脈瘤
摘要:原標題:“筑墻”技術巧拆顱內動脈瘤全新的“筑墻”式技術抵穗,Pipeline密網支架植入巧拆顱內“定時炸彈”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腦外科主
全新的“筑墻”式技術抵穗,Pipeline密網支架植入巧拆顱內“定時炸彈”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腦外科主任醫師舒航
根據臨床統計,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每年我國都有15萬以上的動脈瘤患者,如同腦里深埋著“定時炸彈”,可能說爆就爆。以往“拆彈”只能開顱夾閉或介入填塞,風險大且可復發。
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全新的“筑墻”式技術抵穗,并成功開展Pipeline密網支架植入,治療顱內復雜大型動脈瘤,這也是華南地區首例獨立成功完成病例。技術將造福很多想“拆彈”卻彷徨的巨大動脈瘤、梭型動脈瘤和血泡樣動脈瘤等患者。
病例:
劇烈頭痛2月,無法“拆彈”
年已七旬的光伯(化名),2個多月前開始劇烈頭痛,不可忍受,到醫院一查,發現他的右側頸內動脈末段長了很大一個動脈瘤,約3×2.5×3cm大小。
醫生告訴他,這一動脈瘤就像埋在顱內的一個“定時炸彈”,可能說爆就爆,分分鐘奪命。更讓光伯驚惶的是,由于瘤子很大,無論是開顱夾閉瘤子還是傳統介入支架輔助治療,均風險大、花費高、復發可能性大,也就是說,動手術,可能花了錢卻救不了命。
強忍劇痛,輾轉在廣州地區多家大醫院求醫無效后,廣東省人民醫院腦外科主任醫師舒航收治了光伯。
日前,舒航帶領團隊,采用最新的Pipeline密網支架植入技術,成功為光伯在顱內血管內“筑墻”,堵了動脈瘤的血流,讓瘤子變成血凝塊,“定時炸彈失了效”。光伯這一手術歷時1個多小時,醫護們全程穿著30余斤重的鉛衣,像精細繡花一樣,成就了華南地區首例填塞變“筑墻”的顱動脈瘤治療病例。
目前,光伯已經出院,正在做神經功能康復。“我以為自己‘死定’了,沒想到舒主任真能救回我的命!”光伯連聲稱,歷劫重生,感嘆醫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傳統治瘤:
風險大,復發幾率高
顱動脈瘤并不罕見,舒航介紹,最新數據是破裂動脈瘤每年發病率為5~20/1000000。說是瘤子,實際上是血流不斷沖擊,導致血管鼓起泡,泡壁脆弱,一旦血壓高、情緒激動或緊張、工作壓力大,就可能引發瘤子破裂,導致爆腦血管的嚴重后果。因此,顱動脈瘤人人稱之為腦部“定時炸彈”,非常兇險。
對付顱動脈瘤,傳統有兩種辦法:一是開顱夾閉手術,手術對頭部創傷大,住院時間長;二是介入栓塞治療,即使應用支架輔助結合彈簧圈填塞瘤子,也無法保證百分百致密栓塞效果,后果就是復發幾率較高,容易再次出血,危及生命。
而且,對于巨大動脈瘤、梭型動脈瘤和血泡樣動脈瘤等特殊類型動脈瘤,瘤與血管交接處的瘤頸往往相對較寬,瘤頸不易致密填塞,極易復發,功虧一簣。
新技術:
填塞變“筑墻”,“炸彈”失效
好在醫學飛速發展,一項顱動脈瘤治療新技術出現并抵穗了。舒航介紹,新技術最關鍵的一點,是變填塞為“筑墻”,將瘤頸封閉,引導血流至正常遠端,而瘤內逐步形成血栓,從而讓“定時炸彈”失效,治愈動脈瘤。
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難。舒航介紹,這可要連闖器械、技術兩大關。
首先是器材,Pipeline密網支架是新型鈷鉻鎳合金密網支架系統,輸送導絲只有一根頭發般細,支撐母管要從以往頸部改為直送入顱內,只有這樣才能將較硬的密網支架推送至指定位置,否則難以想象支架可以在直徑僅5毫米左右的頸內血管及直徑僅1~2毫米的顱內血管內移動,更別提顱內血管是何等的迂曲,兼且側支眾多了。可以說,器械的進步,是讓不可能治療的疾病變為可能。
更重要的是技術要求異常高。手術醫生要準確測量出載瘤動脈遠近端直徑,精確到毫米以下;要準確評估瘤的部位、大小、有無穿支血管,顱內血管側支循環代償好不好……操作時更難,“‘開刀’的口子在大腿處,用一根頭發絲般粗細的導絲,從大腿股動脈進入血管,再‘游走’到大腦,找到動脈瘤的‘老窩’,瘤子的內部更仿佛迷宮一樣,要找到它的‘入口’和‘出口’”,送入密網支架,退管,膨開,堵填瘤頸。
拿起一根軟線,舒航說,如果線是硬的,當然方便推進,但血管是彎曲的,導絲也極軟,“所以每前進一毫米,都非常艱難,就好比拿著繡花針一樣,需要一點接一點推進”。
不過,在舒航看來,哪怕穿著30多斤重的鉛衣,一“繡花”就是兩三個小時,也是值得的。因為,據國內外醫學文獻,Pipeline治療顱內大型、巨大型動脈瘤的隨訪結果,提示治愈率高達92%~100%。由于動脈瘤內不必再填塞彈簧圈,或僅需一至幾個彈簧圈以助凝血栓,動脈瘤的占位效應得到緩解甚至完全解除,同時總體費用低,效果好,這正是今后顱內大型、巨大型動脈瘤治療的方向。
展望:
“拆彈”位置可擴至細血管
光伯由省醫經神經外科舒航、陳光忠、曾少建三位主任醫師一起,成功采用Pipeline密網支架血管內植入,治療巨大動脈瘤,這填補了華南地區該領域獨立開展的空白。 舒航透露,Pipeline栓塞裝置的適應癥,主要包括頸內動脈大型、巨大型動脈瘤、同一部位多發動脈瘤、寬頸動脈瘤、梭形或夾層動脈瘤等。 目前,第二代密網支架已在國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國內專家期盼,新器械可使用導絲、支架更細,將目前較大的血管位置的適應范圍擴大。(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靳婷)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廣州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