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孩子心中播種文明
摘要: 只有讓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博物館內找到安放之處,今天的“搗蛋鬼”才有可能放下調皮,感受文明的基因,也在心中播下文明的種子 上海玻璃博物館里,兩
只有讓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博物館內找到安放之處,今天的“搗蛋鬼”才有可能放下調皮,感受文明的基因,也在心中播下文明的種子
上海玻璃博物館里,兩個孩子用力搖晃玻璃展品,一旁的家長非但沒阻止,還用手機拍照;北京天文館內,幾個孩子“瘋狂”敲擊體驗隕石隕落的大鼓……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多地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同時,展品遭遇“親密接觸”,引發了人們對于如何文明參觀、游覽博物館的思考。
不僅是孩子,少數家長也并不太講究參觀博物館的基本禮儀。對他們而言,帶孩子來博物館,要么是想“拓展孩子的視野”,要么是“只要孩子高興就行”,因而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過于縱容。同時,面對孩子們的吵鬧,一些家長常見的解決方法是大聲喝止,這反而造成館內環境的“二次污染”,給人以不良觀感,也讓孩子們有樣學樣了。
愛玩是大多數孩子的天性,對于他們而言,博物館確實顯得有些枯燥,這也是一些孩子面對這些文化的精髓有些“坐不住”甚至“毛手毛腳”的原因。而利用參觀博物館的機會,讓孩子們“愉快地玩耍”“輕松地學習”,不管是博物館還是家長,辦法也都還不多,往往使得博物館之旅達不到寓學于樂的效果。
客觀而言,有些家長對于館藏的文物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展品值得向孩子推薦,也難說出個所以然。法國作家左拉曾在作品《小酒店》中,描述主人公一行逛博物館的“有趣”經歷:面對黑色的大理石神像,他們“覺得這一切都十分丑陋”;天花板上的繪畫和描金花飾,“仰酸了脖頸也無法分辨出它們的奧妙所在”……故事看似幽默、可笑,但放到當下,未嘗不能印證一些人觀展時,缺乏參觀準備、知識儲備而頗覺乏味和無奈的內心焦慮。大人對參觀博物館不感興趣,摸不著門道,也就難以為孩子們做好欣賞的“向導”。可見,提升品鑒修養,也是家長們的必修課。
應當看到,博物館的發展與公民素質的提高,本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進程。讓躺著的歷史“活”起來,讓珍藏的藝術瑰寶、極具價值的科學資源為更多人所了解、熟知和喜愛,是博物館贏得更多青睞,成為國民教育“第二課堂”的基本路徑。一方面,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們去更好地認識和感受,比如在參觀前給孩子們準備相關的書籍、影像資料,說明必須遵守的參觀禮儀,為孩子的“精神旅游”做好“熱身”,在網絡這么發達的今天,應該不難。另一方面,博物館美術館也可以在陳列上多下些功夫,讓歷史親切起來,讓科學鮮活起來,推出一些符合孩子們接受習慣的互動項目,點亮孩子們的好奇。
“成年人有判斷能力,可是孩子正在成長過程中,認知和審美判斷能力都是不可靠的,需要引導”。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想當“破壞王”,孩子對待文物的態度,往往取決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的引導方法和重視程度。只有讓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博物館內找到安放之處,今天的“搗蛋鬼”才有可能放下調皮,感受文明的基因,也在心中播下文明的種子。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