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發文為學校體育工作再“加碼”
摘要: 到2020年—— ●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總體達到國家標準 ●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
到2020年——
●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總體達到國家標準
●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
這不是我國第一次針對學校體育工作專門發文了,從2007年的中央7號文件,到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再到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9年來,國家對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狀況可謂高度關注。為什么要對學校體育工作持續加碼?這次又加了哪些“碼”?加碼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今天,教育部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意見》進行了深入解讀。
“多方聯動,把硬骨頭啃下來”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出臺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學校體育,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學校體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然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坦言,總體來看,學校體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相對薄弱的環節,對學校體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不能保證、體育教師短缺、場地設施缺乏等問題依然突出,學校體育評價機制亟待建立,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體育不夠,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學生素質的明顯短板。
這些問題如何解決?誰來為學校體育工作的效果把關?為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各地中小學校要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3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一票否決’。”此次《意見》總體強調要強化政府責任,加強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學校、家庭、社區聯動,著力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學校體育的良好氛圍。
“當前,學校體育改革到了深水區,要把強化學校體育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僅靠教育部門和系統是不夠的,一定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積極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和推動學校體育改革。”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意見》中有一部分是有關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體育發展方面的內容。就是要整合各方資源支持學校體育。“一是我們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購買體育服務等方式,逐步建立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體育發展的長效機制,引導技術、人才等資源服務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等活動。二是鼓勵專業運動隊、職業體育俱樂部定期組織教練員、運動員深入學校指導開展有關體育活動。三是支持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團體、企業等開展廣泛合作,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水平。”
該負責人表示,今后一個時期,學校體育工作主要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一是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保證課程時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強化課外練習和科學鍛煉指導,調動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二是堅持培養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促進。遵循教育和體育規律,以興趣為引導,注重因材施教和快樂參與,重視運動技能培養,逐步提高運動水平,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三是堅持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面向全體學生,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有序開展課余訓練和運動競賽,積極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大力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四是堅持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強化政府責任,統一基本標準,因地因校制宜,積極穩妥推進,鼓勵依據民族特色和地方傳統,大膽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學校體育工作水平。
“到2020年,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總體達到國家標準,體育課時和鍛煉時間切實保證,教學、訓練與競賽體系基本完備,體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顯著增強;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體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滿活力、注重實效的中國特色學校體育發展格局。”談到工作目標時,該負責人說。
“教會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能”
過去的學生,體育課一年上到頭,身體素質是有提高,但要說學會了什么項目或技能,很多學生卻答不上來。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介紹,相比過去的規定,《意見》的一大變化在于體育課程的設置。“過去我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還是集中在通過體育課、課外鍛煉讓孩子們能夠動起來,能夠增強體質健康水平,我們下一步在體育教學改革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就是要在體育課上教會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能。我們現在做的校園足球工作,在校園足球特色校里面,要求在他們的體育課里面每周拿出一節教孩子們足球的技術。這也就是說,校園足球特色校的孩子們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他們除了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之外,還要學會足球的技能,這件事要在體育課上完成。”
《意見》還明確要求,要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完善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要落實課時,各地中小學校要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有條件的地方可為中小學增加體育課時。高等學校要為學生開好體育必修課或選修課;要科學安排課程內容,在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自身情況,開展運動項目教學,提高學生專項運動能力。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項目及冰雪等特色項目,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
在提高教學水平方面,《意見》提出,體育教學要加強健康知識教育,注重運動技能學習,科學安排運動負荷,重視實踐練習。要研究制定運動項目教學指南,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努力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關注學生體育能力和體質水平差異,做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研究推廣適合不同類型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資源,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和對殘疾學生的體育教學質量,保證每個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要支持高等學校牽頭組建運動項目全國教學聯盟,為中小學開展教改試點提供專業支撐,促進中小學提升體育教學水平。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創新體育教學資源,不斷增強教學吸引力。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立全國學校體育研究基地,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提高學校體育科學化水平。
《意見》還對強化課外鍛煉提出了要求。要健全學生體育鍛煉制度,學校要將學生在校內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列入作息時間,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相銜接,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落到實處。幼兒園要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小學校要組織學生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職業學校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要注意安排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外全民健身運動,中小學校要合理安排家庭“體育作業”,家長要支持學生參加社會體育活動,社區要為學生體育活動創造便利條件,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共同指導學生體育鍛煉的機制。組織開展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校創建活動,各地定期開展陽光體育系列活動和“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堅持每年開展學生冬季長跑等群體性活動,形成覆蓋校內外的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體系。
“數據連續3年下滑,‘一票否決’”
在學校體育工作存在的各種問題中,體育教師短缺的問題尤為突出。
加強體育師資隊伍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地要根據《意見》要求,利用現有政策和渠道,按標準配齊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人員。辦好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合格體育教師。鼓勵優秀教練員、退役運動員、社會體育指導員、有體育特長的志愿人員兼任體育教師。實施體育教師全員培訓,著力培養一大批體育骨干教師和體育名師等領軍人才,國培計劃重點加強中西部鄉村教師培訓,提升特殊教育體育教師水平。要科學合理確定體育教師工作量,把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課余訓練、組織比賽等納入教學工作量。
要配齊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人員,目前僅依靠現有的師資隊伍是不夠的,需要借助社會力量來解決當前的困境。
王登峰表示:“一方面,其他學科的老師經過培訓之后可以承擔一部分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社會上有體育教學或者運動專長的人士也可以通過培訓,做學校體育兼職教師,同時也鼓勵體育院校優秀的退役運動員、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經過培訓之后擔任兼職教師或者直接到學校任教。”
學校體育運動安全是當前制約學生體育運動的主要因素,安全問題解決不好,哪個層面都束手束腳,學校體育的活力難以迸發。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意見》就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專門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健全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范機制,保障學校體育工作健康、有序開展。二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學生的傷害應急處置和救護能力。三是加強校長、教師及有關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學校體育從業人員運動風險管理意識和能力。四是學校應當根據體育器械及場地的安全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定期開展體育器械設施及場地的檢查,具有安全風險的體育器械設施應當設立明顯警示標志和安全提示。五是完善校方責任險,探索建立涵蓋體育意外傷害的學生綜合保險機制。六是鼓勵各地政府試點推行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調解辦法。
從課程設置、教學水平、課外鍛煉到體育競賽、師資配備乃至社會力量支持,《意見》都作出詳細規定,但如何避免《意見》成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一紙空文?王登峰說,學校體育工作將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建立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問責機制,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3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
王登峰介紹:“教育部將組織第三方考核,我們現在的做法是組織32所高校分別到32個省、區、市進行現場抽測,哪一個地方抽測的數據連續3年出現下滑,我們就可以啟動‘一票否決’的制度。”本報北京5月9日電
【鏈接】
■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形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熱潮。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
■ 2012年10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要實施好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要因地制宜制訂并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方案,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科學安排體育課時。各級各類學校要制訂和實施體育課程、大課間(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一體化的陽光體育運動方案。
■ 2016年5月《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完善體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完善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
為學校體育 “糾偏補漏”
王宗平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這個近5000字的《意見》,亮點多多,處處出新,既有宏觀的引領,也有中觀的指導和微觀的措施。既是當前學校體育工作諸多問題的集中梳理和糾偏補漏,同時也為今后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意見》首次將學校體育與健康中國、中國夢緊密結合,不再像過去“充分肯定學校體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而是客觀界定“近年來學校體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并且開誠布公地指出“學校體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相對薄弱的環節”“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學生素質的明顯短板”兩個基本事實。
作為改革的受益者學生,要達到“體育鍛煉習慣基本養成,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質顯著增強”。為了實現這個工作目標,《意見》提出了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銜接、培養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促進、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的四個基本原則。
《意見》的重點在“深化教學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提出體育課程以培養興趣、養成習慣、掌握技能、增強體質為主線,要求各級各類學校以開齊開好體育課為底線,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中小學增加體育課時。其實全國已經有不少地方,小學所有年級都是每周4課時,有的達到每天1課時。
以往文件存在“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現象,這次《意見》強調以運動項目為載體,明確提出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冰雪、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基礎和特色項目,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制定學生運動項目技能等級標準,倡導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大學體育專業化。科學安排運動負荷,側重技能練習,確保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
在許多發達國家,中小學生每天都有體育課。日本青少年研究院對中、日、美三國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的調查表明,中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比例為8%,遠低于日本65%、美國63%的水平。可見,“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開展效果不盡如人意。為此,《意見》對幼兒園、中小學、大學、職業學校不同學段的學生,都提出了課外體育鍛煉的具體措施,一些廣受社會熱議的大學生早鍛煉、體育家庭作業、冬季長跑等話題,《意見》都給出了明確的答復,尤其旗幟鮮明提出“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而不是像目前媒體報道的一些高校只規定每學期30次、40次早鍛煉的要求。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以前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的“老三走”,變成了更加切合當前形勢的“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為主題體育活動的“新三走”。
“體教結合”這一原本屬于業余體校和專業隊提高運動員文化學習的特有詞匯,首次出現在學校體育開展課余訓練的條款里。《意見》要求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體育競賽,學校每年至少舉辦一次綜合性運動會,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合并原來的中運會和大運會為“全國學生運動會每三年舉辦一次”。
政策是依據,評價是導向。目前全國各地普遍推行的體育中考作用凸顯,河南省已將體育中考分值統一提高到70分,北京中考將體育與語數外一起作為4門必考科目之一(其他科目是選考),這些都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要在高考錄取時“把學生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到實處,也許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教育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