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教育 綜合新聞

今天的年輕人在想啥?偶像光芒萬丈,榜樣何去何從

2016-05-09 10:39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yss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高尚而非高不可攀,不扭曲也不放任,讓情懷奔騰卻不泛濫,才能讓榜樣力量深入人心。 新華社 圖                           因為被明星觸

  高尚而非高不可攀,不扭曲也不放任,讓情懷奔騰卻不泛濫,才能讓榜樣力量深入人心。 新華社 圖

                         

  因為被明星觸摸過,外灘的一只郵筒意外走紅,粉絲們徹夜排隊,只為了與郵筒合影。而淘寶上,類似于“明星同款”的衣服鞋帽、明星的簽名照和用過的普通物品,一直都是搶手貨。

  于是有人感慨,“看不懂今天的年輕人在想啥”。過去,董存瑞、雷鋒、焦裕祿等一批榜樣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的偶像;但今天,科學家、勞模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娛樂明星的一呼百應。

  在剛剛過完“五四”青年節后,我們似乎需要重新思考這樣一個話題:榜樣對青年的激勵作用消退了嗎?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榜樣?

  榜樣之思

  榜樣的學習,最終落實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換句話說,榜樣能激勵什么、激勵到什么程度,是隨時代、隨世俗生活而變化的。

  當榜樣在去魅之后,今天能夠成為青年心中真正理性崇拜的對象,正面臨著消費文化與工業文明的挑戰。

  偶像和榜樣不是一回事

  已經退休的軍事專家張召忠,一直深受年輕人喜歡,今年年初他召集一批90后開了微信公號,粉絲一下子突破40萬。雖然他一直與年輕人近距離接觸,但是在青年偶像這個話題上,他仍然有些想不通。

  張召忠在文章中寫道,做某個電視節目時,節目組請來的科學家們并沒受到太多追捧,而那幾位明星嘉賓,只要出現在下榻的賓館,粉絲就會把賓館圍得水泄不通。每每看到這些粉絲的狂熱,張召忠感慨,如果青年們能像崇拜明星一樣崇拜科學家就好了。

  網友們給這篇文章點了1700多個贊。

  然而,誰都有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放眼全球,粉絲也不可能追捧科學家,猶如追捧明星一樣。

  偶像和榜樣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何謂“偶像”?《說文》:“偶,桐人也”。上古時亦作“偶人”。《現代漢語詞典》等通釋為用土木等制成的神像,以供人膜拜,引申為盲目崇拜之對象。

  偶像類型多種多樣,沒有好壞之分,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比如,可以是漂亮高挑的林志玲、肌肉發達的拳王泰森;可能是混跡江湖的古惑仔、老炮兒,也可能是商界精英如馬云、喬布斯。在科技發達的當下,偶像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的人,也可以是電腦里模擬出來的“虛擬偶像”。

  何謂“榜樣”?在古漢語中,“榜”是一種矯正弓弩的工具,榜樣,意為一種矯枉正曲的范式。如精忠報國的岳飛、炸碉堡的董存瑞、急人所急的雷鋒、鞠躬盡瘁的焦裕祿。《現代漢語大辭典》 解釋:“榜樣是指值得學習的好人或好事。”

  偶像與榜樣似乎都能引來人們追捧,也不否認有些偶像確實能激勵粉絲,產生榜樣的作用,但兩者還是不同。人們喜愛、愿意效仿,并不代表其一定就是榜樣,唯有凝聚了整個社會群體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以引人從善、催人上進,才能稱之為榜樣。

  也有人甚至從心理上對兩者做了區分:

  偶像崇拜中,青少年對偶像是一種直覺的、感性的、瘋狂的依戀和模仿,充滿“光環效應”,如低自我信念、浪漫幻想、自我滿足和自我迷茫等。相反,在榜樣學習中,青少年的心理往往較為理性、實用,產生的是社會認同。

  如何喜歡上一名偶像

  2013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張芷凡,曾以偶像韓庚的粉絲為素材,作了訪談式調研,以揭示生活中那些理性的青年是如何成為狂熱粉絲的全過程——

  接受訪談的小B說,在一次電視直播中,見到韓庚演唱《北京歡迎你》,雖然只有一句歌詞,卻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描述道:

  “他穿了一件白衣服,就唱了一句。但給我的感覺是,這個小孩太不一樣了,他前前后后有王力宏啊,黃曉明啊,但是他站在那的時候,沒有被他們的光芒遮住嘛,特別溫潤的一個人,感覺是書里走出來的人,他是很好看,但他又不會很打眼,就是那四個字,溫潤如玉。那一刻,我就喜歡上他了。”

  小B說到“感覺”一詞,會重復和加重語調。她認為“感覺”是個很重要的東西,是否喜歡一個男孩,和“感覺”分不開,這種“感覺”她自己無法解釋。

  但在后來的訪談中,張芷凡意識到,原來生活里小B也對干凈溫暖、低調內斂的男孩子有好印象,小B還熱愛古代文學,喜歡寫詩,研究生修中國文化史。

  另一名粉絲小D說:“喜歡,是指你看到這個人有好感,可能只關注他的工作成果,但成為粉絲,更關注的是過程,他怎么努力的,有時候結果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張芷凡發現,小D成為韓庚的粉絲,和他當時的求學生活艱苦有關。2007年,小D正在異國求學,學業繁重、生活孤單。在看一檔節目時了解到,韓庚初到韓國過著一種“天天在公司學習、訓練,每天睡不到5小時”的生活,小D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因語言不適而產生的痛苦、因熬夜寫論文所累積的焦慮。小D覺得韓庚的經歷給了他激勵,“做他的粉絲很有力量”。

  而小A表示:當時的她剛剛渡過專升本的煎熬期,人突然放松下來,漸漸感到空虛無聊。小A自己解釋:“我當時很閑,特別閑,也比較空虛,他就這么‘趁虛而入’了。”

  其實在現代社會中,青年人內心空虛似乎也是一個老話題了,在有關大學生空虛感的研究中發現,中度空虛感占23%,重度空虛感占16%。

  在一個許多人都會感到孤獨的群體里,“偽社會關系”很容易成為人們尋求歸屬感的重要表現。而粉絲通過訪談、傳記、互聯網的互動等,將一個遙遠的陌生人轉變為一個重要的他者,建立了一個自己與偶像之間的“偽社會關系”。

  不少粉絲都表達,因為看到偶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忽然“一瞬間被打中”,從此決定成為一名粉絲。“喜歡就是一瞬間的事”,大概可以作為青年崇拜偶像的心理注解。

  這種喜歡,更像生活中對一個人的好感、一剎那的心動,自己也說不出原因。因而,青年的偶像情結,注定是非理性的、莫名的,注定了他們可以為偶像瘋狂,為之哭、為之笑。就如伴侶不在身邊時,會拿著對方的物品思念,同樣,粉絲們對偶像的情感也是類似,想走一遍偶像走過的路,看偶像看過的風景,用偶像用過的東西,這樣就好似自己與偶像一直在一起。

  可以想見,青年偶像崇拜,更像是一種“情感投射”。心理學家弗蘭茨解釋,投射是指,在他人身上看到的言行,其實我們自己同樣也有,或者想有卻做不到,于是我們把自身的某些潛意識,不自覺地轉移、寄托到一個外部物體上。

  正如一個粉絲所表達的:“如果你的偶像有項特別厲害的成就,你會覺得那也是你的成就,你在和他一起成長。”粉絲的努力成就了偶像,偶像的成功,似乎也是粉絲自己的成功。幫助偶像實現夢想,就仿佛自己也實現了夢想。偶像崇拜其實提供了一種深層的自我實現,提供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從這個角度理解,指望青年們以崇拜偶像的心,去崇拜英雄、勞模、榜樣,顯然不太可能。

  粉絲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作為一名粉絲,就擁有了一種身份。需要不斷實踐,才能體驗身份帶來的愉悅和認同。所以,粉絲是需要不斷地“做些什么”,才能證明自己。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粉絲們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已經讓整個社會震驚不已。

  2014年,明星鹿晗的一條微博以上千萬條評論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而一年之后,這一數據突破了一億條。

  此后,某家雜志的記者開始跟訪報道鹿晗的粉絲,文章這樣描述:如此驚人的數據,是精心籌劃的產物,是集體運動的結晶,而其實施者,則是數以百萬計的鹿晗粉絲。這是過往時代難以出現的局面,具有無邊疆域的互聯網空間為粉絲的擴張和聚集提供了便利的土壤,借助社交網絡,散落各地的粉絲們在線上集結為一個又一個團體,構成了一個過去未曾出現過的體系龐大、分工細致、行動力極強的“粉絲帝國”。

  日常生活中,他們情緒有別、性格各異,然而一旦他們在虛擬世界中聚集在一起,“鹿飯”(鹿晗粉絲的昵稱)便成為他們的唯一屬性,在一次次充滿激情的集體行動中,他們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和行事風格,呈現出極為相近的人格特質。

  不久前,“郵筒事件”再次證明了這番描述。“鹿飯”們排隊與郵筒合影,隊伍從晚上排到了第二天白天,讓一只小小的郵筒成為“世界級網紅”。雖然粉絲們的行動引起了很大的社會爭議,但是在排隊過程中,這些粉絲表現得還是很守規矩,既不干擾他人,不大聲喧嘩,也沒留下垃圾,還特地把盲道都留了出來。

  鹿晗粉絲在網上的貼吧、論壇,也有著一定的“紀律性”。鹿晗吧“吧規”分為4大項、44條、6條補充,僅“刪帖相關規定”一項就細分為19條,確保不能出現任何關于鹿晗的負面信息。據媒體報道,為此鹿晗吧設置了24名“小吧主”,24小時不間斷值班。

  為提醒粉絲規范言行,鹿晗吧專門設有“教育機制”,制定粉絲守則,告誡新“鹿飯”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無法適應的人漸漸淡出,留下來的都是愿意聽從指揮的粉絲。

  每天,幾十萬名“鹿飯”到此簽到。他們可以在鹿晗生日時,召集吧里的成員一起給鹿晗買禮物。他們還在鹿晗出席活動時,組織起來去支援。

  他們身上的確有不理性的一面,但他們相信,自己的付出和偶像的命運有著牢不可破的聯系。一名“鹿飯”曾對媒體表示:“我們要讓人知道,我們是一群很正能量的人,我們不是腦殘。”每逢鹿晗獲得曝光機會,鹿晗吧還會貼出一篇長長的引導文,提醒“鹿飯”注意言行,“堅守素質文明底線”。

  當然,也是由于這種非理性的依戀,當自己的偶像做錯了什么,忠實的粉絲依然會無理由的支持和維護,不顧是非判斷,甚至在網上與對手開罵。所以有人把某些粉絲的狂熱,理解成一種宗教式狂熱。

  這顯然與榜樣崇拜不是一回事。

  榜樣面臨的挑戰

  1991年,《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篇一個中學生對電影《焦裕祿》 的觀后感。

  他在看《焦裕祿》時哭了:“當時我真激動,恨不得馬上去干一番什么。”可他走出電影院沒10分鐘,看著從自己身邊走過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復了原有的平靜。有一些同學則不理解:“焦裕祿怎么能做到人們說的那樣?他為什么會這樣做?”對這樣一位舍己為公的典范式人物,孩子們為什么還會提出疑問,這讓很多接受榜樣教育成長起來的人感到不解。

  過去,人們在濃厚的集體氛圍中成長,滿腔熱忱地投身于國家建設,滿心滿眼,是忘我奉獻。他們確實可以感知到英雄的光榮與夢想,那些高尚的英雄榜樣,正是那個年代人們心中理想的自己,所以英雄榜樣對他們充滿感召力。上了年紀的人,至今還能記得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數不盡的楷模榜樣,曾激勵著自己克服一道道難關。

  但為什么現在的青年好像對此不大“感冒”了呢?

  榜樣的學習,最終落實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換句話說,榜樣能激勵什么、激勵到什么程度,是隨時代、隨世俗生活而變化的。

  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更加注重普通人的生活質量,關注世俗的幸福感。非常自然地,青年可以從同時代的偶像身上,看到與自己相似的經歷、挫折、言行甚至價值觀,卻很難從老一輩的榜樣身上獲得這些激勵。

  比如《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孫少平,雖是平凡的人物,卻成為大眾榜樣,是因為在他身上有著世俗與精神層面的雙重向上,激勵著和他有相似經歷或心境的人,不斷用努力改變命運。

  思想家馬克斯·韋伯曾說,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去魅”的過程,市民文化開始奔流,平凡的生活是人生的核心。

  尤其是90后青年,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在大量信息中成長,有自己的見解,不會盲目認同傳統觀念。他們可以與教師平等交流,可以挑戰權威,熱衷于自我表達,不喜歡灌輸。

  這些都暗示了,當榜樣在去魅之后,今天能夠成為青年心中真正理性崇拜的對象,正面臨著消費文化與工業文明的挑戰。

  不該“遙遠”的榜樣

  但即便時代背景如此,也不意味著榜樣必然退化。最近幾年,不少學者都對青少年的榜樣做過各種調查。

  在一份調查研究中,研究者選取了1210份有效問卷,發現86.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成長需要榜樣引領,78.6%的學生認為心中有榜樣。這說明即使是當代,青少年對榜樣的需求并沒有變。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提供榜樣。

  比如,問到學校榜樣教育有哪些問題時,32.6%的人選擇不重視、35.7%的人選擇千篇一律沒個性、31.7%的人選擇走形式。只有三成學生認為榜樣宣傳的事跡真實感人。與之相呼應的是45.1%的人認為榜樣對自身最大的影響在于人生理想和追求。換句話說,就是榜樣要對自己的人生路怎么走有一定的參考性。

  另外一份針對某校中學生的榜樣調查顯示,學生心目中的榜樣第一名是同學,占50.4%,第二名是家長,占21%,第三名是明星,占6.9%,科學家和人民解放軍都只占1%左右。這再一次表明,我們所處時代的變化。年輕人更容易被親密接觸的人影響,而課本中那些離他們遙遠的傳統榜樣,由于缺乏互動、交流與共鳴,影響力越來越小。

  調查還發現,注重榜樣的品德占了一半左右,這說明其實當代青年還是看重道德的,只是那些道德得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平易近人。

  2007年,《當代工人》雜志上發表了題為《榜樣還有力量嗎》的討論文章,對當代榜樣教育提出了質疑。

  文章認為,榜樣教育必須符合實際。如果榜樣被塑造成完美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完人”,那么榜樣與現實的反差,反而給人一種虛假感。

  當代人更關注個體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以自立、自愛為情感基礎的。比如說,過去學校里曾宣傳一位救火小英雄,在當時的確激勵感染了很多少年。但是放到今天的語境里,估計許多人會提出質疑: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提倡未成年人的保護?比起小英雄的事跡,似乎更應該宣傳的是未成年人如何自救、在突發災難中如何逃生之類的常識。

  不能統一成一個模樣

  曾經有一篇媒體報道說“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累倒在稻田里還不放棄研究。此后袁隆平澄清說:“一定別受誤導,累倒還工作不值得提倡。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從來沒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筆桿子的人杜撰。”

  我們的榜樣形象樹立似乎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標兵人物一定是不管家庭、不顧身體、不惜生命;為了完成使命,棄家里的老父老母子女于不顧……但當所有的榜樣都被統一成這一個模樣,人們不得不懷疑背后的真實性。

  以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更有影響力,榜樣們必須在道德上沒有一丁點缺點,沒有一絲一毫弱點,這種思維在當下行不通。一些榜樣教育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有的青年一看到類似“高大全”人物,第一反應就是懷疑、排斥。

  今天,年輕人的生活、教育、觀念有著種種差異,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也各有不同。那些被樹立起來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榜樣,與青少年心中多元、真實、親近的價值取向未必一致。于是他們追求快樂、選擇偶像;他們畏懼崇高,躲避榜樣。

  榜樣教育可以怎么做

  這是一個鼓勵青年、寬容青年的時代;也是一個推崇個人奮斗,尊重個性、在乎人之常情的時代。榜樣教育,在這樣一片土壤里,究竟怎么做才能跟上時代脈搏的跳動,才能讓當代青年真正感動呢?

  其一,要懂得青年對偶像的喜歡與對榜樣的崇拜,是出于兩種動機。

  社會學家戈夫曼有一套著名的“后臺理論”。他把社會生活比喻成一個大舞臺,而這個舞臺分前臺和后臺。前臺是公眾場合,在前臺人們都有意無意地戴上面具,按照社會秩序進行著“舞臺表演”、扮演著正式角色;而后臺是每個人放松、宣泄的地方。同一個人,后臺的狀態,與臺前正兒八經的行為可能截然不同。

  那些粉絲們,在前臺,他們可能是有著高學歷、高收入的白領,有一套規范和成形的標準體系,自己只能被這個現實社會挑選和評價,雖然懷揣夢想,但時而無力。可“后臺”卻是一個可以脫去現實枷鎖的地方,粉絲們在后臺,在一個全新的虛擬環境中,獲得自我心靈的愉悅。偶像帶給青年的這種自我滿足,與榜樣的激勵不同。我們不能硬把偶像的一套拿來要求榜樣,這本就不現實。

  其二,我們需要改變對榜樣“高大全”的包裝,塑造一個“凡人”,一個有親切感的常人。比如對優秀法官鄒碧華的宣傳報道,有血有肉,見情見義,娓娓道來中,讓人看到一個真實可感的榜樣形象。

  其三,榜樣的事跡,需要真實的細節。唯有細節才能真正打動人。而在一個網友們都火眼金睛的時代,任何缺乏誠意的展示,都很難獲得效果。

  其四,或許我們也可以向偶像模式略作借鑒,比如保持榜樣的持續曝光率、更新率,而不是一陣風似的,短時期內看起來某個榜樣火熱,時間一過就無人再記得。

  歸根結底,今天的榜樣,首先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今天的生活,是和平年代的俗世幸福。高尚而非高不可攀,不扭曲也不放任,讓情懷奔騰但不泛濫,這樣才能讓榜樣的力量深入人心。 (記者 龔丹韻)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解放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电影| 国产免费卡一卡三卡乱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男女午夜特黄毛片免费|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中文在线а√天堂|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在线中文字幕| 中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一级黄色片| 人人爽天天爽夜夜爽曰|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播放线| 娇妻之欲海泛舟小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波多野结衣cesd—819高清| 免费看**一片毛片| 黑人一个接一个上来糟蹋|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品色堂永久免费| 青青青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之cesd819|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免费看|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