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頻發 如何應對?
摘要: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電商和智能手機市場,而用戶用手機付賬、訂票和購物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這些用戶也就成為了老練的高科技罪犯的目標。電信詐騙在我們生活中越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電商和智能手機市場,而用戶用手機付賬、訂票和購物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這些用戶也就成為了老練的高科技罪犯的目標。電信詐騙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頻繁,種類越來越繁多,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加以應對呢?
□新聞背景
電信詐騙愈演愈烈
近期,有關電信詐騙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從貴州警方破獲的1.17億電信詐騙案,到公安部通緝10名特大電信詐騙犯,還有用戶收到一條短信竟令所有銀行卡內現金被盜光等等。可以看到,電信詐騙無論是從復雜程度還是涉案金額,都不是之前可以相比的了。并且,部分犯罪團伙將根據地扎到了海外,地點包括東南亞、澳大利亞甚至非洲,這也讓案件的復雜程度大大增加。
曾經,不少人還堅信,只要自己提高警惕,不輕信別人,不貪小便宜,那么騙子就無從得手。可是現實中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受騙者甚至在錢被騙光后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中計的。電信詐騙,正向著越來越高科技高智商的方向演變。
電信詐騙能得逞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因為詐騙分子掌握受騙者的詳細真實信息。在貴州破獲的一起電信詐騙案中,警方抓獲出售個人信息的“中間商”,并沒收含有15.5萬條有關金融機構高管和政府高官信息的U盤。用戶的銀行信息、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的外泄,也讓電信詐騙的危害程度越發嚴重。
□電信領域
網民安全教育不夠讓詐騙易得手
京華時報:為什么現在電信詐騙的事件越來越多了?
付亮:電信詐騙一直是處于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近年來,人們的上網行為逐漸從電腦端轉移到了手機端,新增的網民中絕大多數都是手機網民,同時各種移動支付、手機應用的普及,這些都讓以手機為介質的電信詐騙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騙子們對于電信行業和金融行業的漏洞也越來越了解,設計出更復雜周密的騙局。相反,很多網民特別是新的網民接受到的安全教育不夠,這也讓電信詐騙得手的情況變多了。
京華時報:你覺得什么原因造成了電信企業和銀行有那么多漏洞被騙子利用?相關企業和監管部門應該負起什么樣的責任?
付亮:電信企業和銀行在設計業務流程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如今的網絡安全環境,留下了不少流程上的漏洞可供騙子利用。同時,相關企業在內部管理上也不嚴格。例如,現在很多網上業務靠一個手機驗證碼就可以辦理,但驗證碼一旦泄露,就會帶來很嚴重的損失。這種安全驗證機制已經不適應現在的要求了,銀行、電信運營商有必要采取更嚴格的安全防護措施。
對于相應企業和監管部門來說,需要做的就是及時從電信詐騙事件中發現流程漏洞,盡快加以完善。同時電信企業和銀行之間也必須密切聯系。
□金融領域
建議建立機構賠付機制
京華時報:可能會帶來電信詐騙隱患的環節有哪些?
董崢:現在第三方支付變得越來越普遍。第三方支付為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因為業務鏈條變長,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方也更多了。事實上,現在出現的很多盜刷銀行卡或者網銀的事件,用戶很難找出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上,因為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太多了。
京華時報:既然可能有風險的環節這么多,那用戶怎么能做到放心使用銀行卡或者網銀?
董崢:我的建議是建立機構賠付機制。出現類似電信詐騙的事件,用戶可以不必先搞清楚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的問題,而是有一個機構出面為用戶賠償損失。之后,相關機構再去進行調查。但是這種機制的建立,受制于國家個人征信體系的完善,因為可能存在報假案的事件發生。在一些發達國家,因為有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報假案一旦被發現,其付出的代價會很大;在我國,用戶報假案的成本并不高,風險主要由銀行來承擔。
□法律領域
被騙后索賠存在法律瓶頸
京華時報:受騙者是否可以向電信企業或者銀行索賠?
吳俊強:這方面還是法律的瓶頸。對于電信企業和銀行來說,會在辦理業務時進行審核,只要你符合形式上的審核,比如按要求出示了身份證明,那就可以了。至于你的身份信息可能是假的,那不是這些企業的審核范圍。這種情況下出了問題,從法律上講是沒有他們的責任的。
京華時報:盜取個人信息有沒有相應的法律制裁?
吳俊強:對這種情況的制裁是有的,構成了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罪。不過這種行為在司法量刑上并不重,根據《刑法》是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且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情節嚴重,比如數量巨大,或者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虛擬運營商領域
要堅決落實實名制政策
京華時報:虛擬運營商是如何看待實名制的?
劉東海:確實有一些虛擬運營商在實名制上比較松懈,這也影響了虛擬運營商整體的口碑。想要真正把虛擬運營商業務做好,做出影響,就堅決不能做詐騙卡、非法卡,要堅決落實實名制政策。這對我們來說是一條紅線,也是生死線。我們對虛擬運營商業務的合作伙伴都有嚴格的要求,都是要簽落實實名制的承諾書的,在這方面我們是零妥協的。
京華時報:有要求有規定,虛擬運營商怎么保證下面的代理商會認真執行呢?
劉東海:我們的想法是,要保證虛擬運營商業務的合作伙伴能夠得到更多的利潤空間,這樣他們在執行實名制上就更加有動力。我們嘗試的方向是為合作伙伴提供滿足實際業務需求的產品解決方案,在虛商號碼外增加利潤率更高的產品,同時實施“長期分成+靚號提卡費100%返還+豐富獎勵”計劃,讓下面的代理商不違反實名制也能掙到錢。
□網絡安全領域
網絡詐騙“年產值”超1152億元
京華時報:現在的電信和網絡詐騙,有哪些特點?
劉洋:網絡詐騙犯罪往往是有組織、成規模的。這些犯罪團伙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協同作案,已經形成了一條非常完整的犯罪產業鏈。粗略估計,網絡詐騙產業鏈上至少有160萬從業者,“年產值”超過1152億元。另外,詐騙手段和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如利用泄露的個人信息開始詐騙,主攻短信驗證碼、微信詐騙正在興起。
京華時報: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如何防范電信詐騙?
劉洋:防范詐騙需要注意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即使遇到能夠說出自己姓名、住址等個人相關信息的電話、短信也不要輕信,需要通過其他渠道核實,特別是冒充公檢法進行調查、冒充航空公司進行退改簽機票、冒充親朋好友進行轉賬、冒充淘寶/商家客服進行退款,遇到此類電話基本為詐騙;第二是陌生短信、郵件、社交工具中發來的鏈接不要輕易點擊,陌生應用不要隨便安裝;第三是手機上要安裝安全軟件,可以有效識別和攔截詐騙電話、詐騙短信,釣魚攔截,木馬程序;第四是不輕易將個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規的機構、網站中,網銀賬號、普通社交賬號密碼要區分,密碼定期修改,謹防信息泄露進行盜刷。
京華時報漫畫謝瑤
京華時報記者古曉宇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