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美育潤物細無聲
摘要: 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山東省平度市廣州路小學的師生在“藝術實踐工作坊暨藝術作品展”環節展示面塑、面花的制作。張勁松攝 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
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山東省平度市廣州路小學的師生在“藝術實踐工作坊暨藝術作品展”環節展示面塑、面花的制作。張勁松攝
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第十一小學的學生在展示麻編絨繡。張勁松攝
手繪京劇臉譜戲韻十足、掐絲琺瑯景泰藍工藝精細、木刻版畫散發著油墨的清香、泥巴面團在孩子們手中綻放生命……
日前舉辦的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上,來自全國31個省份的農村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首次亮相,令人眼界大開,也成為本屆藝術展演的最大看點。農村孩子出色的藝術表現、自覺的文化傳承,不僅展現出農村地區美育水平的提高,也表明藝術教育人人享有的局面正在成為現實。
興趣是美育的基礎
在藝術工作坊展演現場,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趙書輝,正聚精會神耍著皮影戲《三打白骨精》。但見他手中凌空翻舞著五根竹棍,嘴里念著地道的樂亭話對白,腳下還能制動鑼鼓,韻味十足。學耍皮影戲2年的他對記者說,這太吸引人了。
在他旁邊,正安靜地給皮影染色的是他的同學張藝萍。“我們那兒是皮影的故鄉,以前爺爺奶奶也經常帶我做皮影玩,我很喜歡。”張藝萍說:“在學校,除了刻、染、耍以外,我們還跳皮影舞、皮影操,可有意思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藝術工作坊,孩子們無論是專注地做著手工,還是眉飛色舞地進行講解,眼神中透露出的都是歡喜和熱愛。每每問起他們為什么在工作坊上課,他們總說好玩、喜歡。
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指標,美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成為受益者,都享有根據興趣自由選擇的權利,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獲得全面發展。為此,教育部在全國31個省(區、市)建立了126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努力縮小城鄉之間藝術教育的發展差距。
教育家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我們強調美育,但是并不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畢竟,99%以上的孩子可能都不會直接從事藝術工作。”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孔新苗認為:“以興趣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是長久的心性修養和人格素養,是為了培養一個有品位、會生活、懂欣賞的人。”
傳承是最亮的特色
從農村學校40個主題各異的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間走過,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地方氣息和鮮明的文化特色。
山東濰坊是“世界風箏之都”,依托地緣優勢,濰坊市臨朐縣海爾希望小學開設起風箏藝術工作坊。工作坊的張少軍老師介紹說:“村里有不少扎風箏的老手工藝人,學校經常邀請他們來給孩子們做輔導,一舉兩得,一方面學生能學習風箏的文化歷史和扎制技術,另一方面老藝人們覺得生活有了新的樂趣,自己的手藝得到了發揮。”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農村學校藝術工作坊可以稱得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和繼承人。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創建了449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校。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南街小學就是其中的一所。
在陜西漢中,有一種結合秦腔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用杖頭木偶為演員、被稱為“南路秦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調桄桄。這一劇種在當代曾一度瀕臨失傳的處境。于是,洋縣南街小學成立了漢調桄桄工作坊,聘請非遺傳承人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從泥塑造型、勾畫臉譜、服飾刺繡,到木偶組裝、樂隊演奏、表演唱腔,吸引了1000余名學生的參與。
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大量鮮活的藝術資源就蘊含在生活之中。因地制宜,特色發展,是藝術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廣西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小學的排瑤刺繡,甘肅武威涼州區共和街小學的微型沙雕,遼寧黑山縣胡家鎮中心小學的滿族剪紙……都是美育與地方風土民俗、歷史文化相結合的代表。
正如中央美術學院喬曉光教授所說:“讓每一個孩子看到自己大地的文化,尊重自身,文化之根就不會斷,未來就有希望。”
師資是稀缺的資源
能作為工作坊的代表參加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山前小學的師生很自豪,但也感受到差距。
“其實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只是對版畫感興趣,所以也教版畫課。”帶隊老師王大偉說:“為了教好課,我還專門到包頭師范學院版畫系培訓了3個月,但跟專業美術老師相比還是差很多。我們的學生畫的畫往往很有民族特色、草原風情,有些孩子很有藝術天分,但我們也給不了更專業的指導和建議。民間藝人、藝術專家只是偶爾來講座,所以,我們現在最缺的還是有專業資格的美育教師。”
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美育是重要的一環,也是薄弱的一環,農村、邊遠地區更是短板。“人人享有”是本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基層學校活動中,中小學生參與率達到80%,但從參演的總體水平看,農村學校展演的局限性還很大,尤其在合唱、樂隊、群舞、校園劇等方面明顯低于城市學校。
目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師資。數據顯示,農村地區鄉鎮以上中心校每校平均只有0.6個美育教師,這個數字遠遠低于美育課程要占全部課程11%的要求。雖然近年來在中小學校數量負增長的情況下,藝術教師數量平均每年增速達到5.3%,但這樣的速度還遠不能保證開齊開足藝術課程。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認為,改善農村美育教育薄弱環節,解決農村美育師資問題,一方面應當繼續推進特崗教師計劃,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體美教師傾斜;另一方面要統籌社會資源,發掘本地有藝術專長的人,鼓勵城市文藝工作者、文藝志愿者開展課外輔導,充實農村師資;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讓每一個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美育教學資源。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