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關注:“全面二孩”已孕育 兒科還在鬧醫荒?
摘要: 當了近10年兒科醫生,遼寧某大醫院的李紅(應受訪者要求化名)習慣了超負荷工作:2016年春節假期,她所在醫院兒科的門急診量為1.1萬多人次。科里白天10余名醫生應診,晚
當了近10年兒科醫生,遼寧某大醫院的李紅(應受訪者要求化名)習慣了超負荷工作:2016年春節假期,她所在醫院兒科的門急診量為1.1萬多人次。科里白天10余名醫生應診,晚上是3到4名醫生,患者多的時候,每個醫生差不多一晚要接診100多個患者。
但對李紅來說,這種局面恐怕還會加劇。根據公開的《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全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遠少于發達國家。新的情況是,“全面二孩”政策來了。
兒科醫生眼中的兒科醫荒有哪些原因?又有什么建議?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了不少年輕的兒科醫生,傾聽他們的心聲。
加班是家常便飯
性格溫和的李紅喜歡小孩,高考第一志愿就填報了兒科專業。但她班里當時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是被調劑來的。畢業找工作時,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學當了兒科醫生。
李紅熱愛自己的工作。她認為,有的畢業生不選擇兒科,一方面是因為同成人科室相比,兒科的收入相對較少,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可能是接受不了小孩的哭鬧。
工作以來,李紅每天的工作量都很繁重,正常的工作時間是早上8點至下午5點,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每周休息1天。身為主治醫師的她現在每天還要負責15個左右的住院病患。一旦病患有危重情況,就要持續觀察,不能休息,遇到需要搶救的患者,下班時間也不能固定,加班成為家常便飯。
在李紅看來,這樣的工作狀態沒有辦法改變,這就是兒科的現狀。
她說:“我既然選擇了就不會抱怨,我很喜歡孩子,看到孩子病情很重,家長很焦急的心情,為人父母的我非常理解。當我自己的孩子生病時,我也很焦急,雖然自己是醫生,但也會不知所措,也得問其他醫生怎么辦。當局者迷,很理解患者的家屬。雖然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但每當我把在死亡線上的孩子搶救過來時,就很有成就感,特別安慰,我把家庭的希望拯救了。”
這種“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另外一所醫院的兒科醫生小黃(應受訪者要求化名)也正在經歷著。春季是兒童呼吸道發病的高峰期,小黃所在的醫院,平均每位醫生的上午門診量都在50~60個號,也有一上午看80個號的時候,全天下來診療100多個病號是常態。
近年來我國雖然大力推行分級診療制度,社區的醫療資源并不缺乏,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會有退休名醫駐扎,但大醫院的專業兒科仍是不少家長帶孩子看病的首選。很多家長表示,相比基層醫療機構,他們更信任大醫院里的專業醫生。
“孩子生病了,一般小病就去藥房買點感冒藥什么的,但要持續發燒嚴重了,需要去醫院肯定是選擇大醫院的,放心、安全,花銷跟小醫院也差不多。雖說小病小醫院也能治療,但萬一是肺炎啥的,小醫院治不好耽誤了怎么辦?”一名家長說。
醫科生想進好醫院仍不易
汪清(應受訪者要求化名)是某醫科大學臨床5年制的醫學生,在大專業分流時,學生要選擇臨床或兒科。汪清記得,當時一個三甲醫院的副院長為他們講解兒科醫生的職業規劃,學校也鼓勵學生選擇兒科,并為此提供了很多優惠辦法,比如獎學金傾斜、優先保研。這家三甲醫院甚至表示愿意100%接收兒科畢業生。即使有這些優惠政策,到最后,兒科方向的40個名額仍沒招滿。
浙江某兒童醫院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最近幾年該院招聘醫生越來越難。2014年醫生缺口97人、護士缺口126人,2015年醫生缺口18人、護士缺口105名。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每年都無法完成招聘計劃。
2016年,該院計劃招聘104醫生、70名護士,通知88位醫學生參加首輪筆試,實際參加考試的卻只有42人。
雖然兒科醫生緊缺,醫院需求也很大,但是高校畢業的兒科專業學生找工作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容易。
楊娜(應受訪者要求化名)是某醫科大學2016屆研究生。她在找工作的時候,發現很多醫院的招聘門檻非常高,有的要求是重點院校畢業,有的要求取得執業醫師證書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書,還有的要有在二級以上醫院工作經驗,能獨立出門診等條件。對于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而言,這些要求有的難以達到。
通過不斷努力,楊娜現在已同北京市某二甲醫院達成了就業意向,屬于合同制員工,同工同酬,和正式編制的醫生待遇差不多。她進入該醫院后,首先就要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培訓和專科培訓,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培訓合格證書后,方可考取主治醫師。
據介紹,住院醫師規范培訓(以下簡稱“規培”)是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訓臨床高層次醫師,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占據了醫學終生教育的承前(醫學院校基本教育)啟后(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地位,是醫學臨床專家形成過程的關鍵所在。
31歲的她今年剛結婚,為了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規培,何時孕育自己的寶寶又成了困擾她的難題。此外,還讓楊娜焦慮的是,北京的消費很高,自己在規培期間的工資又很低,但工作之后再靠父母填補家用實在過意不去。
給兒科醫生更高待遇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教授李秀琴認為,兒科醫生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醫院和高校面臨的實際情況是,兒科醫生的待遇低、風險高,后續人才跟不上,大學兒科專業報名人數少,很多醫學院校不開設兒科專業。
對于患者抱怨的大醫院看病難、去基層醫院又不信賴的問題,李秀琴認為,這是醫療水平差異問題,高校畢業的學生更多的是希望去大醫院,有更多的見識,得到更好的發展。很多基層醫院確實滿足不了這些學生的需求,造成了部分醫生不愿意去基層醫院工作,百姓不愿去基層醫院看病的局面。而兒科醫生需要更多的經驗,付出更多的努力,小孩生病與成人不同,成人會清楚地告訴醫生病癥,但是小孩只是哭鬧,稍微懂點事的也只會說這疼、那疼。所以醫生在看病時憑借更多的是經驗。
李秀琴建議,國家能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并給予兒科醫生更高的待遇、更多的關愛和理解,并希望國家出臺的好政策能夠在基層得到真正落實。
手機醫療App軟件“季路醫生”創始人于曉鵬醫生指出,兒科醫生非常累,承受的壓力也非常大。他們面對的是患者后面的一個家庭,大部分是和孩子家屬打交道,如果孩子哭鬧,家長就會不知所措,情緒非常激動,給醫生看診帶來很大壓力,而且收入相對較低。如今醫患關系又很緊張,“二孩”政策開放后,孩子會越來越多,希望社會能夠理解、包容醫生。
“季路醫生”是一款讓患者線上預約醫生并利用醫生的私人時間診療的軟件。平臺的數據庫里,整合了遼寧省內的醫療資源。當患者初發疾病時,可以通過電話咨詢醫生;如果患者的情況嚴重需要進一步去醫院,“季路醫生”會提供便捷的通道;如果可以在家處理,則不需要占用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季路醫生”設置了醫生工作室,配備醫生經紀人,患者如需詳細了解病情,可與醫生一對一交流,還可安排醫生上門服務。
在于曉鵬看來,醫生的價值不在于開藥,而是問診環節對病癥作出判斷,幫助患者避免過度治療。
此類新興的醫療平臺,能夠緩解醫荒,但還遠遠不能根治。記者采訪中,一些受訪者反復強調,兒科醫生風險大,任務重,待遇低。兒童身體發育不成熟,病情變化快,又不會準確表達,因此診斷風險高。兒科病種相對單純,輔助檢查少、用藥量比較小,兒科收費相對較低。醫院如果按科室經濟收入定績效,兒科醫生的收入就會低于其他科室。為此,醫療收費體系可考慮提高服務性收費,降低藥品加成。建立與兒科醫生工作量匹配的績效考核體系,在資金上給予更多的傾斜。還應改革職稱晉升制度,兒科醫生的職稱評定應更重視臨床能力。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