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體量大 成果豐 短板多
摘要: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4月7日由教育部發布。這是我國首次發布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發布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報告”。對中國高等教育發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4月7日由教育部發布。這是我國首次發布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次發布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報告”。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來講,均為創舉。
質量報告由4本報告組成,1本總報告《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3本專題報告:《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全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和《新型大學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評估績效報告》。
報告對中國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給予積極肯定,同時直面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力圖為今后中國高等教育提高質量精準發力提供重要依據。
在學規模世界第一,高校數量世界第二
《報告》顯示,中國高等教育“井噴式”飛速發展,對中國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決定性支撐。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2015年在校生規模達3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學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基本同步,并適度超前。2000年以來,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中國主動調整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步調保持協調。新建院校助推中國高等教育大轉型,占據“半壁江山”,與產業結構對接更加緊密。
一些重點建設高校和科技創新成果的影響力大幅提升,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國家自然科學“三大獎項”中高校獲獎數量占據2/3以上,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貢獻度顯著提升。
存在“四不夠、一不高”問題
所謂“四不夠、一不高”,是指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不夠,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率不高,“短板”問題依然嚴重;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是“軟肋”;高水平教師和創新團隊不夠,教學經費和實踐資源不足,實現由量到質的新跨越仍是突出問題;質量意識和質量文化不夠,績效評價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還相當嚴重,對教師評價“重科研,輕教學”;就業與所學專業相關性不高,不同類型院校學生對學習過程體驗和就業狀況滿意度存在不平衡現象,“級差”現象明顯。
《報告》詳細闡釋:在社會需求適應度上,中國高等教育總體規模和發展速度基本同經濟發展同步,但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以及結構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約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高等教育總體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但與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任重道遠。在培養目標達成度上,中國高校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總體比較單一,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薄弱。在辦學條件支撐度上,生均經費投入仍然不足、生師比偏高、高水平教師緊缺、教學經費偏少等,仍是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在質量保障有效度上,質量管理方式上政府指令性過強、社會力量參與不足,以學校為主體、以學生為本位、基于學生學習效果的理念還沒完全深入人心,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缺乏系統性制度設計。
《報告》還反映,從國際視野看,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具體表現為,對國際先進理念傳播比較遲緩,國際上普遍形成的“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教育”“培養質量文化”等先進理念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未來需實現“彎道超車”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強調,中國高等教育要實現由大到強,必須站在世界水準上把握發展大方向,更需要充分發揮自身高等教育的“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和“彎道超車”。
“強化高等教育質量危機意識,把提高質量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報告》指出,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把自身質量建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之中,把握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前沿方向,加強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與國際上高等教育強國比肩而行,以國際實質等效助推高等教育質量提升。主動用國際比較的眼光檢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成績和差距。
“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充分自信,但更應該冷靜自省。”吳巖說,中國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僅僅是過去的“全面支撐”,更要轉變為當前和未來的“率先引領”。(記者 趙婀娜)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