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筑底趨穩但仍有隱憂
摘要: 2016年我國經濟開局企穩,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看法也轉為樂觀。只是,此輪經濟企穩的邏輯,依然是總需求回穩,利用投資帶動經濟增長。中央政府雖然明確了穩投資、調結構的
2016年我國經濟開局企穩,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看法也轉為樂觀。只是,此輪經濟企穩的邏輯,依然是總需求回穩,利用投資帶動經濟增長。中央政府雖然明確了穩投資、調結構的方向,如促進信息消費、推動節能環保、增加鐵路項目投資等,但在具體落實時,仍集中在房地產投資、造新城以及“鐵公基”領域。這不利于中長期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
隨著穩增長政策累積效應顯現,中國經濟運行透露筑底趨穩信號。繼1、2月投資增速、工企利潤、社會用電量、物價指數開始回升之后,近日公布的三大PMI指數均出現反彈,且幅度超過市場預期。作為預判經濟走勢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標,PMI指數重回榮枯線上方尤其具有積極意義。3月官方PMI的5個分項指數幾乎全線回暖,尤其新訂單指數為51.4%,比2月上升2.8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生產指數52.3%,比2月上升2.1個百分點,與新訂單指數的差值縮小至0.9個百分點,顯示制造業供需矛盾有所緩解。此外,制造業進出口市場需求也重回擴張狀態,3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2%,比2月上升2.8個百分點,自2014年10月以來首次升至臨界點以上;進口指數為50.1%,比2月提高4.3個百分點,是2013年12月以來的最高點。在需求回暖的帶動下,3月對市場反應靈敏的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由2月的50.2%快速升至55.3%,連續兩個月高于臨界點,釋放出市場向好的強烈信號。
其實,2016年我國經濟開局企穩,兩周前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已有“劇透”:今年1、2月到3月上旬主要經濟指標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一季度將能實現開門紅,今年攻堅克難,可能明年就海闊天空。
國內外研究機構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也轉為樂觀。中金公司最新發布報告預計,雖然4月PMI很難出現3月這樣的大幅上升,但投資需求正在企穩。中金公司稍早前剛剛上調了全年GDP增速預測至6.9%。高盛最新報告預計,中國一季度GDP增速將放緩至6.7%;不過由于房地產市場反彈,支持了第三產業增長,實際GDP增速或高于預期。瑞銀中國的3月經濟數據前瞻報告也預計,在財政和信貸政策的支持和房地產市場好轉推動下,中國經濟開始環比反彈。
雖然中國經濟上升動能還不強,但經濟企穩影響深遠,尤其在美聯儲加息預期再次變得濃厚、新興經濟體普遍遭遇重挫時,無疑給市場服下了一顆定心丸。
不過,這一企穩到底是中長期的經濟復蘇,還是短期的反彈,還有待時間檢驗。而在經濟企穩背后,也暗藏著一些隱憂。
此輪經濟企穩的邏輯,依然表現為總需求回穩,利用投資帶動經濟增長。顯然,這并不能解決深層次矛盾,仍需要深層次的供給端改革,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比如,中央政府雖然提出了諸多穩投資、調結構的方向,如促進信息消費、推動節能環保、增加鐵路項目投資等,但在具體落實時,仍集中在房地產投資、造新城以及“鐵公基”領域。這些舉措,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預期,但不利于中長期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甚至還可能會加劇中長期風險。
就新一輪“穩增長”措施來看,除了因投資領域不再集中于那些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房地產泡沫與企業債務風險有增無減。無論用房價收入比還是房價房租比來衡量,當前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都已經位居全球最高行列。對此,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與林毅夫就表達了擔憂。林毅夫認為,我國的城市化率為56%,而高收入國家均超過80%,我國城鎮化的路還很長,所以房地產仍會是中國經濟的支柱性行業。但他建議,一方面應支持房地產市場發展,另一個方面,必須要小心謹慎。
而在企業利潤下降和債務高企的雙重夾擊下,企業債市場已開始出現違約,違約企業跨越了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數據顯示,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規模(剔除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債務)總計達77.9萬億,相當于GDP的122.3%,顯著高于大部分國家的水平(韓國為105%,日本為101%,美國為67%)。特別是2009年以來,企業債務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5%。分析認為,企業債務的根源在于經濟中一直未能清償的結構性問題。目前的債務沉疴,正是難以消化的過剩產能在金融層面的積淀。
日前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今年第一季度例會認為,世界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市場風險隱患增多;國內經濟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形勢的錯綜復雜不可低估。最新公布的去年五大銀行業績,剛好解釋了政策部門為何如此擔憂。2015年,五大行業績除了交行的凈利潤增速為1.03%外,其余四大行全部低于1%,而不良貸款猛增,農行不良率高達2.39%。五大行撥備率也同比大幅下降,建行撥備覆蓋率暴跌71.34%,距離監管紅線150%僅0.99%。農行撥備覆蓋率雖遠超其余四大行,但跌幅高達97.1%。撥備覆蓋率直接關系銀行的風險是否可控。
對此,職能部門正在研究一系列辦法,比如債轉股。據透露,國內首批債轉股規模為1萬億,將在三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實施,化解1萬億元左右規模的銀行潛在不良資產。而針對新一波債務違約潮,銀監會近期將推出《企業金融債務重組辦法》,防范和化解相關金融風險。此外,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去除一批過剩產能。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
或許,“債轉股”對降低企業杠桿率、降低財務成本、降低銀行賬面不良額和不良貸款率、緩解銀行核銷壓力是有益嘗試,不過,不容忽略的是,對無生存能力的大型國企“債轉股”所蘊含的風險。“債轉股”可能使無法生存或勉強生存的國企或者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的企業,有能力舉借並增加杠桿,延后市場的真正出清;銀行不得不延后資產負債表的清理,并因企業破產在所難免而最終承擔更高成本。而且在轉股之后,現有股東被攤薄但并未退出,銀行優先受償地位會被削弱。依據過往的經歷,地方政府有強烈的意愿以多種手段延緩實際已破產的企業出清,幻想“以時間換空間”。因此,有必要對“債轉股”是否會用于延緩僵尸企業出清保持警惕。用專家的話說,僵尸企業出清,應更多依靠市場的力量。□周子勛(作者系資深宏觀經濟評論人)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